春天的野地里,到处都是野菜。有别于北方出名的荠菜、艾草和马兰头,江门的田头路边,最常见的野菜就是刺苋菜、鸡屎藤了。而南北都常见的,印象中大概就是蒲公英、鬼针草、车前草和黄鹌菜之类的了。

在这些熟悉的野菜中,黄鹌菜是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植物,没有花的时候毫不起眼,就算开花后,那细小的花朵也是极其低调,它伸出瘦长的枝干摇曳风中,让它绒球般的种子乘风而去。

黄鹌菜,总是一副这样快乐悠闲的样子。

黄鹌菜的名字也是最有意思的。小山的《甬城草木记》中解读得甚有趣味:

“黄者,黄花也,说明此物开舌状黄色小花;鹌者,鹌鹑也,和雀一样,为鸟之小者,常用来指代物之细小,比如雀舌草,黄鹌菜亦同;菜者,可食也,说明黄鹌菜为野菜之一种。”

黄鹌菜,是菊科黄鹌菜属。

黄鹌菜的植株最初是铺地而生长的。叶像初生的苦唛菜的叶,但比较小,叶基部边缘略有分裂;又像蒲公英的叶,但顶端很圆。花与蒲公英的花很相似,黄鹌菜的果实跟蒲公英像极了,也盖着一层柔软的小绒毛。

所以黄鹌菜常会被误认为蒲公英或野苦荬,但黄鹌菜只是一条细细长长的小杆上面开着一堆的小黄菊,而蒲公英花是一枝粗茎上只会顶着一朵小黄菊。

有一个简单的区分蒲公英和黄鹌菜的方法,就是用手一下它们的叶片,比较光滑的是黄鹌菜,叶子上有细小毛刺的就是蒲公英。

春日下的黄鹌菜很好辨认,它们在草地上是成群结队的。它们有着细长的腰身,头顶开着一朵又一朵的小黄菊状的花,已经开谢的花上面结有黑色的种子,种子上长出形状如翅膀或羽毛的附属物,像一个个毛绒绒的小球。

把黄鹌菜的茎和叶折断后就会流出白色汁液,这个也是属于辨认它的办法之一。

中医认为,黄鹌菜性凉、味甘微苦,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而黄鹌菜在江南俗称“野芥菜”,江南各地采其当菜食。把黄鹌菜苗和叶灼熟除去苦味后,可炒、煮或油炸后食用,或用沸水烫熟后,切段蘸调味料食用。还可将花蕾连梗采下,腌制成泡菜。

黄鹌菜自古也是属于救荒的野菜种类之一。在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橚所著的《救荒本草》这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中,里面就收录了黄鹌菜。

在清代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称黄鹌菜为黄瓜菜,其记载为:

“黄瓜菜,《食物本草》始著录。似苦荬而花甚细,《救荒本草》黄鹌菜即此。此草与荠、苣齐生,而味肥俱不如,彼为膏粱,此为草芥矣。翦以饲鹅,盖鸡鹜不与争也。”

但黄鹌菜叶苦,不太好吃,所以吴其濬会说黄鹌菜除了粗食的鹅不会挑剔之外,是连鸡、鸭都不愿意去吃它的。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