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的指标成分是什么?采收、炮制、加工储存、非药用部位等对其有什么影响?本文将进行探讨
1、山茱萸的指标控制成分是什么?
《中国药典》2020年版评价指标:
按干燥品计算,含莫诺苷(C17H26O11)和马钱苷 (C17H26O10)的总量不得少于1.2%。
莫诺苷,是一种环烯醚萜苷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山茱萸和接骨木药材中。具有抗氧化、抗凋亡、增加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生长、降低血液黏度、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常用于治疗或预防脑重大疾病,如脑卒中、脑缺血等,因此可作为一种神经保护类药物。名医张锡纯将山茱萸用于急救,可能与此类成分有关。
马钱苷(英语:Loganin,又译作马钱子苷、番木鳖苷)是最常见的环烯醚萜类糖苷之一,以第一次提取到该化合物的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命名。溶解性:水中极易溶解,较少溶于96%乙醇中,微溶于无水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乙酸乙酯、丙酮和氯仿。外观:高含量单体白色结晶粉末。随着马钱苷含量升高由红棕色至浅黄色逐渐变浅,为无定型粉末。
这两种成分均为环烯醚萜类是山茱萸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绝大多数与糖相连形成环烯醚萜苷类。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中马钱苷与莫诺苷含量最高。环烯醚萜苷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产生深色物质,使炮制后或久存的山茱萸变黑。
2、产地的影响
陕西、河南和浙江是当前我国山茱萸的三大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岭山区,汉中、宝鸡,河南伏牛山,南阳、洛阳,以及浙江天目山,杭州、徽州。随着山茱萸药材的需求增加,山茱萸被大量引种栽培。
有研究表明山茱萸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浙江、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山茱萸种质资源在DNA水平和有效成分含量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俗点说,就是几大产区山茱萸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近,成分含量也高度一致。产地对成分的影响比较小[1]。
3、初加工的影响
山茱萸鲜果成熟采摘后经过净选、软化、去 核、干燥等步骤处理得到山萸肉饮片。其中,以软化和干燥步骤对外观性状和内在成分影响较大。2020 年版《中国药典》中对山茱萸加工方法描述为: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下图:部分地区先将鲜果烘至半干,然后进行脱核
下图:传统的人工脱壳,效率极低
下图:机器脱壳
目前,山萸肉主要是产地药农依靠各自经验加工,导致山萸肉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山萸肉饮片去核后需及时干燥,否则易腐败变质。不同软化方法和干燥方法均会影响药材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山茱萸的加工方式进行考察,探究适宜工艺[4]。
山茱萸产地加工主要是去核和干燥。方法有3种:
①水煮:将果实放入沸水锅内,煮5~10分钟,并不断翻动,待锅有泡,果实膨胀柔软,用手挤压果核很快滑出为度,即捞出放入冷水冷却,趁势挤出果核,取果肉在太阳下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②蒸法:把果放入蒸笼内,烧火蒸至冒气5分钟时,便取出挤出种子,把果肉晒干或烘干。但是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影响产量和质量。
③火烘法:把果实摊于竹席上,用文火烘至果皮膨胀变软时,立即取出摊晾,挤出果核,再将果肉晒干和烘干即成。
从内在成分上看,烘法软化更利于成分的保留,可能是因为不经水处理,成分流失少。脱核后的干燥方式上看,指标成分的含量阴干法>晒干法>烘干法。阴干法可以提高含量,但周期较长 ,当翻晾不及时、堆积厚度大时易发生腐败变质现象。
从外观性状上比较,烘法软化温度低,颜色最接近鲜果。此外,水煮、水蒸过程可能导致部分色素破坏、流失等而使局部表皮变白。因此,水煮、 水蒸从颜色、滋味上均不如烘法。但烘法软化样品果肉较黏软,去核时易残留损失,外观塑形差[4]。
4、采收期的影响
2020版药典规定:山茱萸“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晋代周处《风土记》亦载:“茱萸,樧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农历九月九也就是公历的10月份采收,从内在成分上分析是不是有依据呢?
山茱萸果实的发育可分为幼果期、中果期和熟果期三个阶段。
①在 4 月下旬,山茱萸果实的发育进入幼果期,果色绿色。
②6月下旬进入中果期,果色绿色。这一时期内含物逐渐降解,中果皮细胞层数和细胞体积增加,细胞中的色素增多。
③8月中旬进入熟果期,果色由绿变黄,这一时期外、中果皮细胞中的色素达到最多;9月末进入熟果Ⅱ期,果实转红,马钱苷、莫诺苷的含量逐步增加。10 月上中旬,果实中指标含量达到最高值。
④在果实发育整个过程中,内果皮和外果皮逐渐加厚[3]。
指标成分马钱苷、莫诺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也应证了传统采收期的合理性。
5、果梗、果核的影响
采购山茱萸药材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未除尽的果梗与果核,部分劣质药材中会掺有较多比例的非药用部位。对于山茱萸的药用部位,历史沿革有“合核为用”、“弃核为用”2种,今人多弃核不用。山茱萸果核主要因“核能滑精”理论使其“合核为用”入药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山茱萸果肉与果核化学成分种类相似,都含有环烯醚萜和多酚类,但山茱萸果肉中以莫诺苷、马钱苷和没食子酸等为代表,而山茱萸果核中除脂肪油、氨基酸和鞣质外,也含有没食子酸、β-谷甾醇和莫诺苷等成分,那么梗与核中的指标含量与果肉有何区别呢?
研究发现,山茱萸果核占山茱萸干果质量的50%,但是,果核与山萸肉相似度约为0.4,果梗与山萸肉相似度约为0.2,表明山茱萸果核、果梗与山萸肉间差异较大。果核、果梗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莫诺苷及马钱苷,但含量均低于果肉[2]。
6、炮制的影响
山茱萸的炮制主要为酒制,经笔者的实践数据收集和整理,发现酒制之后,莫诺苷及马钱苷含量均有所下降, 下降比例大多为20%至30%,山茱萸原料含量多在2.0%以上(标准1.2%),只要不过度炮制,问题都不大。
酒制前后含量与浸出物的变化情况
酒炖法或酒蒸法的选择
制过的酒萸肉易碎,易粘连,炖法制成的酒萸肉难有卖相,建议使用酒蒸法。
酒制前,加黄酒与山茱萸拌匀闷润1-3小时,至黄酒吸干。每100kg山萸肉用黄酒30kg。
使用蒸箱进行蒸制,蒸制时间约为3-5小时至山茱萸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时,关闭蒸汽,放凉后干燥。
下图:刚出锅时的状态
把放凉后的酒萸肉均匀的平铺在敞开式烘箱内,铺料厚度不大于20cm,干燥温度为75℃,干燥约2小时,干燥至水分不的超过15.0%。这里要注意,在刚开始干燥时,就要安排人员揉搓一遍酒萸肉,否则极易粘连。
下图:未及时揉搓,而粘连在一起的酒萸肉
7 常见的质量问题
7.1 白色晶体析出
山茱萸在冷库中久放,易析出白色结晶,并不是霉变。但物质的析出也意味着内部成分发生转变,不建议继续使用。
7.2 酒萸肉加油脂防粘连不可取
市场上部分商贩自行非法炮制酒萸肉,通常不使用足量或不用黄酒进行炮制,另外,他们喜欢在酒萸肉中加食用油等油脂,防止粘连。油脂的来源也不可控,谁又说得准是不是地沟油呢?所以,饮片使用单位也要注意。
8、储藏期的影响
山茱萸常以“果皮完整,表面鲜红色,肉厚,质柔软,无果核、果梗者为佳”进行质量的区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随着山茱萸存放时间延长,其颜色由鲜红色变为黑褐色,口尝其酸度也发生改变。建议山茱萸阴凉库保存。
另有稳定性研究,以莫诺苷、马钱苷为评价指标,可以将保质期定为2年。
内容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仅供学习交流使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曹博.山茱萸资源潜在分布预测及影响有效成分形成的环泛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陕西,2014.5
[2] 王雪纯,高陆,姜文月,等.山茱萸不同部位4种环烯醚萜苷成分 含量比较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9,33( 1) : 12-15
[3] 朱砂,梁晋如,等.HPLC 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时间山茱萸中3个环烯醚萜苷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2012,32( 7)
[4] 范天慈,毛睿,等.基于多成分结合外观性状的山茱萸加工方法研究[J].中南药学 2022 ,11(2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