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地球孕育了众多的生命,但地球上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生物的生长和繁衍。纵然是有着强大的改造自然能力的人类,也不能在一些条件极端艰苦的地方长期生活,比如戈壁、沙漠,这里缺乏大多数生命延续的条件,抑或是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昼夜温差过大、地面难以进行建筑和设施的建设等等。
因此直到现在,这些地区都只有极少量的生物可以存活,它们大多都在千百万年的演化中适应了艰苦的环境,不会轻易地因为自然条件而被打倒。
前进的沙漠和人类的对策
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给我们的大自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比如我们对于水资源的过分使用,对于植被的破坏,都让我们的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很多曾经植被茂密的地区,都在不断向着荒漠、沙漠改变。荒漠化的土地无法种植作物,会形成持续的水土流失,还会给人类的聚居地带来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土地过度使用的危害,因此也开始想办法去治理已经形成的沙漠。
我国就已经意识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在过去,人们或许是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或许是发展的迫切性摆在了第一位,再加上从古到今、经年累月的破坏,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的土地都面临着荒漠化的困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治沙,在经过种植防护林、保护水源等多种方法,让许多在过去已经彻底成为荒漠的土地重新恢复了生机,为让我国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好,也给全世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行动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神奇的“沙改土”材料
沙漠之所以无法像普通的土地那样让大多数植物生长,主要是因为沙子和泥土的粘性不同,土壤的约束力更强,不管是在含水还是不含水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较为固定的状态,因此也就更不容易流失,也能够保存足够的营养,让植物的根系稳固地生长。于是有人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能不能让沙子也变得像泥土一样具有约束力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竟然真的被我国的科学家实现了。
在2009年的时候,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发明了一种材料,能够提高沙地的约束力,让沙子也产生和泥土类似的效果,就可以在上面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了。
这种材料是从植物纤维中提取的,在经过反复试验之后,易志坚教授表示它可以永久地改变沙子的性质,让其能够一直维持着高聚合性,从实用角度来讲就和我们常见的泥土没有多大差别了,基本可以实现“沙改土”的功能,为防治土地的荒漠化现象提供全新的方法。那么,这种材料现在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了吗?
沙漠“长”出的绿洲
阿拉善沙漠是我国境内三大位于阿拉善盟沙漠的沙漠的统称,它们分别是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其中乌兰布和沙漠的面积有将近1500多万亩,是一处 亟待绿化的生命禁区。
易志坚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这里将4000亩开垦成了试验田,用时间和汗水将这里变成了沙漠中一片令人移不开目光的“绿洲”。这里不光种植了大量在狼尾草、杨树等防风固沙的绿化植物,还种植了不少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比如南瓜、西瓜、高粱、番茄等。
易志坚教授的团队确实的特意挑选了一些耐旱、耐热的作物,但是这些作物同样对于生长的环境有一些要求,因此用来检测固沙材料的作用是再合适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作物在沙漠里都长势喜人,硕果累累。
资料显示,这里的各种作物的质量完全达到了正常水平,而且产量还相当高。番茄的亩产量在这里可以达到7000公斤以上,而高粱的亩产量可以达到600公斤以上,是相当喜人的成果。
“沙改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易志坚教授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一系列成果,无疑是给我国乃至于全人类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更好的消息是,这种固沙材料的成本并不高,大约在每亩2000元至5000元左右,即使是再加上全套灌溉设备也不会超过一万元。
并且在之后,易志坚就教授和团队还会继续进行实验,争取将成本继续降低,让这种新型材料造福更多的人。同时,也会克服一些材料现有的不足,能够让它粘合的沙子更加接近真实的土壤,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土地荒漠化的问题而备受困扰,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状况并不好的国家。这些国家如果需要使用这种材料,那么其成本需要再次降低才行。
因此,我们的研究人员也在继续努力,争取让这种材料更加适合普及,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也在积极帮助其他国家的民众,展示我们国家的大国担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防沙治沙做得成功的国家之一,为世界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是每个国家、每个人必须引起重视的。当下的各种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到我们再不引起重视,就会对我们的生存、延续造成巨大危机,因此各国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去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
防治土地的沙漠化只是其中一项,但好在我们起码在这一项上已经达成了不容忽视的成果。相信在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之后,我们的环境还会变得更好,往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走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