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宝湖公园打太极,中午回到社区食堂吃饭,晚上没事就去家门口逛逛夜市……这是70岁居民李红梅的日常,她在金凤区住了一辈子,看过这片土地昔日的样子,也见过它今天的繁荣。75年间,金凤区在时代浪潮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美丽蝶变。

市民在美丽的宝湖公园休闲娱乐。

处处见绿,步步见景

李红梅打太极拳的地方,叫宝湖公园,就像它的名字一般,这座公园,就像一块珍宝镶嵌在金凤区的版图之上。

“宝湖公园是2003年9月1日开始建设的,之后经过了几次的整修建设,才有了现在的样子。”宝湖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韩军说,当时的宝湖公园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湖水水质也比较差。2004年10月,完成一期项目建设的宝湖公园正式向社会开放,2007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批准设立“银川市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处公园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这两年,金凤区又在公园内的悦书房、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周边和湖岸沿线,设计栽植了马鞭草、芍药、月季、石竹、天人菊、萱草等露地花卉6000多平方米、荷花10000多平方米、丛生金叶榆等彩叶植物16000多平方米;整治裸露空地2000多平方米,打造“雷锋林”基地,种植杨树、连翘、榆叶梅、海棠等树木2000多株。如今的宝湖公园,处处见绿,步步见景。

8月16日,阅海湖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航线通航,市民可乘船游览大美银川。

“前段时间阅海湖观光休闲航线通航时,我还去坐了船呢。”李红梅连连称赞如今金凤区的绿色生态之美。阅海湖、宝湖、七子连湖……一个个美丽的湖泊,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片热土之上。8月16日,以“旭日航班 星辰之旅”为主题的阅海湖旅游观光休闲体验航线正式通航,新航线属于金凤区阅海“旅游+绿色湖泊”经济发展项目(阅海湖水上融合发展项目)开发内容之一,金凤区挖掘沿线文化资源,将水路运输与旅游休闲、文化资源开发、楼宇经济等紧密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文旅产品。上世纪80年代,还是当时平伏桥村“鱼湖”的阅海湖,如今已是另一番美丽模样。

除了美丽的湖泊,一个个小微公园让金凤区的老百姓“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秋日,在长城中路与灵芝巷交会处西南侧的小微公园里,有的市民靠在椅子上晒着太阳,有的在散步,旁边的沙坑里,孩子拿着铲子、桶子,玩得不亦乐乎,远处的乒乓球台边、篮球场上,市民挥汗如雨,享受着运动乐趣……这样见缝插绿的小微公园,为市民勾勒出了一幅出门见绿、推窗见景、移步入园、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美好画面。

金凤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老百姓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老旧小区改造 “改”出居民新环境

秋日午后,居安家园未来社区的“随心阳光书坊”总是会迎来许多小区居民。咖啡吧、阅读区、朗读亭等多种复合功能让这里变成了读书区,也成了人们的休闲区,就像是一处“加油站”,满足着居民的各种需求。65岁的居民哈东宁说,这些年的变化翻天覆地,自己住过土坯房,住过砖瓦房,如今竟然住进了“未来社区”,他笑着说,未来其实已经来了。

金凤区以绣花功夫抓早抓小抓细微,高标准建设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精心打造全龄悦课堂、亲子乐园、社区食堂、“露台贤聊吧”等9个小场景,新建口袋公园、养老服务中心、托育中心、社区卫生站等8项基础设施,补齐15分钟生活圈配套短板,为居民提供触手可及、出门可达的公共服务。“相比楼房的变化,未来社区的模式是最新鲜的,也是最大的变化,没想到一个社区竟然有这么多功能和服务。”哈东宁说,如今的社区有了宽敞明亮的社区食堂,还有运动健康中心可以锻炼身体,生病了,智慧云诊室可以与医生直接进行视频会诊……这段时间,哈东宁还在社区开设的夜校报了书法班,爱好文艺的他一节课不落。

“我在小区住了20多年了,当年还算不错的小区,如今出现了下水堵塞、房顶漏水等问题。今年被列入政府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我们希望小区改造得越来越好。”9月22日,在庆丰街130号楼改造现场,看着改造中的楼房,居民丁建林这样说道。而在他的面前,工人正忙着施工,再过几个月,这处老旧小区,将迎来“新生”。城市更新让更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此次改造中,金凤区对标完整社区、未来社区、嵌入式社区、节水型社区等定位高标准谋划。同时,注重小区配套设施的功能实用性,完善垃圾分类、智慧安防、休闲健身等基础设施,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改造完成后,将通过“建管结合”的原则引进优秀物业企业,为老旧小区后续运营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造建设后的宝湖公园水清岸绿,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满城繁华让生活品质升级

2011年,宁夏首个全国连锁性商业综合体金凤万达广场开业运营;2016年,第五代商业综合体阅彩城开业经营;2023年,第六代商业综合体建发悠阅城开业运营……金凤区商贸服务业的一次次迭代升级,让老百姓乐享品质生活。

“我还记得万达广场开业时的情形,那是我印象中银川的第一座商业综合体,当时人山人海,热闹得很。”市民张小凡是土生土长的银川人,说起金凤万达开业,他就想起小时候去逛“老大楼”的情景。老大楼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银川百货商店,1965年9月竣工,高20多米、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一楼是副食百货,还有鞋帽家电等,二楼卖服装、毛线等,作为银川的第一家百货大楼,它是当时银川的“地标性”建筑,也是银川人必去闲逛的商业区。时代变迁,随着金凤万达的开业,银川的商圈由新华路拓展至正源街,吃喝玩乐逛一体的商业新模式,也让银川人的生活品质提升。

“过去哪有现在这些高楼,当年人们家庭条件也不好,一年都赶不了几次集。”李红梅笑着说,哪像现在,这么多的高楼,这么多玩的地方。截至2024年8月,金凤区现已运行各类商务商业楼宇99栋,这些“空中聚宝盆”发展势头强劲,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金凤区也因此荣获“2024年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楼宇经济已经成为金凤区重要经济载体和城市名片。

9月22日,已经实现“满员”招租的盈华商厦正在加快装修,这栋商厦外墙上,挂满了形式各异的入驻企业徽标。今年以来,金凤区开展现代服务业投资攻坚行动,依托“五八”强首府战略部署,进一步梳理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加强项目谋划包装,试点打造专业特色楼宇6栋,盈华商厦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李红梅每次到阅海湾闲逛的时候,还是会想起当年这里到处农田的样子,但那些回忆,在巨大的变化之后,总是模糊不清。当年的村庄,已经脱胎成了聚集总部经济、金融商贸、数字经济、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产业链条的中央商务区。

我的名字里有个“国”

67岁高晋国:将“国”刻进我的名字里

高晋国。

“我叫高晋国,今年67岁,我的名字里有个‘国’字,我感谢父亲,将‘国’刻在我的名字里,也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9月22日,家住金凤区双福社区阅海万家小区的高晋国回忆起这些年的变化时说道。

1976年,19岁的高晋国在南梁农场参加工作。初到农场,条件很差,住的土坯房,吃的杂粮,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那时候居住条件太艰苦了,一家四五口人,就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高晋国回忆说,土坯房到了冬天特别冷。

让高晋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上高中时参与的挖渠工作。“我们虽然是义务劳动,但那个活真的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当时因为机械化水平低,全都是人力开渠,农场职工用铁锹挖出一条条排水渠,用小背篓背出一条条灌溉渠。还有喷洒农药,每个人背上背着喷雾器一点点喷,累不说,对健康危害还特别大。“那时候条件艰苦,但没人喊疼喊累。”高晋国说,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奠定了农场发展的基础。

2000年以后,南梁农场建起了楼房、小区,土坯房彻底没了踪迹,如今农场全都是机械化耕作,耕种有播种机,喷洒农药有无人机,收割粮食有收割机,开渠有挖掘机……变化翻天覆地。几十年前,高晋国的婚房,是18平方米的土坯房,如今,他已经住进了14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9月22日,高晋国在风景如画的小区湖边散步,他的身后高楼林立,花团锦簇。

65岁刘国华

见证银川通高铁 最幸福

刘国华。

65岁的刘国华家住金凤区鸿曦悦海湾小区,如今退休在家的他时常会站在25楼的窗前,出神地看着远方。他的老伴李风玲笑着说:“老刘那是在看远处的高铁呢。”刘国华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他对铁路,就像对他名字中的“国”字一样,心存深深的眷恋。

“我是1979年10月参加工作的,当时在大武口火车站,后来调到了银川火车站。”刘国华说,当时他跟着的就是从银川发往汝箕沟的绿皮车。每天早上6时30分发车,下午1时左右到达,随后折返,下午6时30分左右回到银川。当时银川有许多绿皮车,车速每小时40公里左右,几乎是遇站就停,而且铁路线路很少。刘国华是车辆检测员,列车进站后,他就拿上锤子、手电筒,变身“火车医生”,在列车的关键部位进行仔细检查。“这个工作要特别细致,疏忽了很可能就错过了‘病灶’。”刘国华说,冬天最难熬,穿着棉鞋棉衣,冷风还是“嗖嗖”地往脖领里灌。

从慢车到快车,再到高铁;铁路线逐年加密;候车厅不断扩大;铁路技术日新月异……在银川火车站,刘国华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快退休的时候,看到银川通了高铁,他说那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这几天老伴老嚷嚷着要出去玩一趟,我们还想着把85岁的老岳母也带上,让她也感受下我们的高铁。”刘国华笑着说。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