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受央视诗词大会影响,又拜国学兴盛所赐(虽然我一直没弄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学?),从电视节目到抖音秀场再到书香校园,从大学教授到三五岁小儿,诵的、背的、讲的、演的、写的,古诗词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地弥漫在大众的文化修养提升之路上,相关书籍也百花齐放。认识的多位朋友,都表示,买了唐诗宋词,要多背几首诗,好好加强一下自己的国学底蕴,就算自己没加强好,还可以让儿子孙子继承书香。
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蔡林秋老师推出了他有情有趣有料的《趣讲古诗词》。我是最早建议他写成系列、整理出书的人之一。
我与蔡林秋是浠水师范同届校友,是多次组队旅行的朋友,还是曾经组建的读写大队的队友。2017年,由吴再柱老师倡议,蔡林秋提出“读写大队”之名,我们几个热爱教育与写作的同行组建了一个自媒体写作团队。虽然只存活了一年时间,当年读写大队队友在这之后的几年中,已经有多人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蔡林秋是读写大队成立又废弃后,第六位出版个人专著的队友。
我个人不管是对央视的诗词大会,还是戴建业教授那种风趣讲诗词,都是瞟一眼笑一笑即过,完全提不起来追捧跟进的兴致。诗词大会是博闻强记深解,戴建业教授是个人的幽默风趣,诗词之好之美,至少于我来说,不需要通过他们才知道才发现。当然,归根结底,自己是个俗人庸人,说来惭愧,对于文学作品阅读,我是那种看山是山派,除了需要了解基本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深挖背后故事的兴趣。
作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课文类型之一,古诗词学习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也是重要的考点,还是体现老师课堂教学艺术与水平的重要教学素材,同时大概也是语文课程与社会、家庭在教学内容上最有共同话题的一类文本。
可以这样说,在资深且优秀的语文老师手上,古诗词像是核桃,让他们年复一年地,早就盘出包浆来了。如蔡林秋在自序里所说,已经形成了一套诸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融情于景”“以小见大”的赏析术语。
这,是一种匠气。
这种匠气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应试性表达训练出来的。即,你可以不知道这首诗哪里好怎么好,只要能用术语说出那种好来就行。此中有真意,往往是欲辨已忘言。赏析术语则是帮助你确保,在考试时不忘言。作为语文老师,在书上、在电视上、在网络上,看到不少的诗词赏析,这种“术语”几乎是无处不在,只分说得高明与否。
那我为什么还会建议蔡林秋出版他的趣讲古诗词系列?就因为他的与众不同,因为他跳出术语赏析古诗,因为有情有趣有料,且是那种家常味道的有情有趣有料。
几年前,蔡林秋开始在他的公众号上推送古诗赏析,当时读了就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熟悉的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能让人读来有眼前一亮之感,就很厉害。古诗趣讲、赏析的同类文章很多,蔡林秋古诗趣讲的好处在哪里?我个人觉得,在于他的赏析文章,为每首诗打造了一个立体丰满、可以摆放在书桌案头的微景观,那个景观里的人物山川树木都是活的。且是以一个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从文字出发,或共情真实人性,或勾兑生活百味,或拼贴历史碎片。
诗,在他的趣讲里,是种子是素材,一句话可以长出情怀,几个字可以拼成故事。
蔡林秋的语言文字也有那种干干净净简简单单的美。他是语文老师又不似语文老师。近百首优美的古诗词赏析,是面向学生写的,却能做到不说教,不为考点所扰,不刻意去育人,不执着于过度挖掘与解读,用我们的老师夏元明教授的话说就是:摇曳生姿,又点到为止。行止自然,难得一见。
他是以到诗中去春游般的状态写作,眼前有景,笔下有神,有种走到哪写到哪、看到什么说什么的放松与信手拈来,这样的写作状态,得益于他自己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在古诗词上广泛的涉猎积累,方能这般深入浅出、有声有色。
收到书,我家王老三拿去随手翻看。王老三是理工男又酷爱历史,蔡林秋这套书估计是对了他的口味。我也没问他,有天他自己突然就说:有的人确实是会写,蔡林秋这书写得好,写得很有意思又通俗易懂……大意如此,理工男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赞美之词,以中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书,中学生他爹也喜欢,我想,中学生的妈妈们应该也会喜欢。
春节晚会上,毛不易唱,你如果要说年,你就不能只说年……
你如果要说诗,你就不能只是背诵,也不能只是讲解。每一首诗里,都有情、有趣、有料。趣讲古诗词,触目皆景;你的案头,值得放一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