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医诊疗是要据理辨证,然后凭证立法,从而依法遣方,达到随方选药。这里面涉及到辨证论治中环环紧扣各个环节,理法方药都需要一线贯穿。
中医的治则
小王问:“谢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关于中医的治则,请问现在方便吗?”
谢老师抬起头,点头示意小王继续。
小王又说:“我知道,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参考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诊断等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确立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我对这个治则了解得并不深!”
谢老师点头,微笑着补充:“治则,它是中医的治疗之灵魂,是我们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不论面对何种疾病,我们都要根据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诊断等基础理论,结合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来确立治则。”
谢老师补充道:“在强调整体观方面,提出了协调阴阳、间接补泻、表里互治、扶正祛邪以及攻补兼施的原则,在强调抓主要矛盾方面,提出了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则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方面,提出了正治与反治等原则;在要求注意疾病的个性方面,提出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小王感到一阵振奋,继续发问:“治则与治法有何不同,谢老师?”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治则是治法的总纲,它是指导治法的总则。而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谢老师又解释道,"治则在先,抽象程度高,注重整体;治法在后,针对性强,注重具体。"
小王专心致志地记录着这些话语,心里感到自己正在得到珍贵的教导。
“治则的正确与否需在治法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考证并完善。” 谢老师继续说道,“中医的治则包括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因时因地因人等内容。”
小王的笔记本上出现了一连串的关键词,他心里明白,这些治则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是中医医治的方向。
中医的治法
“而治法则更具体,它包括具体的药物、手术、正骨、针灸、推拿、气功、心理、饮食、运动等各种手段,它告诉我们怎么做。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中医的实践方法。”
中医的常用治疗大法
“谢老师,那么中医的常用中医治法有哪些?” 小王的问题非常直接,表现出他的聪明和努力。
谢老师微笑着,开始解答小王的问题。 “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八法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以单用,也可以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每句话,听得入迷。他迫不及待地继续问:“那么,这些治疗大法如何选择和运用呢?”
谢老师点头,深入解释:“选择治疗大法需要根据病情的特点和体质的不同来决定。如表证兼里证者,常规治法是先解表后治里,倘若表里俱急、内外壅实者,就应表里双解,汗下并用。又如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证,单以温法或清法皆不适宜,又当温清二法合用。”
小王仔细地记录下这些重要信息,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整理着。
谢老师继续说:"因为,在实际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消补并用、攻补兼施、汗补并用、和下兼施等多种治法,当随症施药。具体治法是对具体病证施行的具体治疗方法。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这个过程需要严谨和精确。"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感受到了谢老师的严谨和亲切。他感慨地说:"谢老师,您的解释非常清晰,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会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技能,将这些治疗大法运用到实际临床中。"
谢老师微笑着鼓励道:"小王,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在实际诊疗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运用治疗大法来帮助患者。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师,不要忘记坚持细心观察、认真辨证,这是中医诊疗的关键。"
小王站起身,感慨地说:"谢老师,谢谢您的指导和鼓励。我会不断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您一样出色的中医师。"
两人相互微笑,似乎整个中医诊所弥漫着浓厚的中医氛围,传承与学习在这一刻得以继续。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架上的古籍上,仿佛也在见证着中医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治病治法有八法,是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为基础,或用一法,或二法叠加,或三法同用。
- 汗法:发汗解表、宣肺散邪,使表邪随汗而解。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咳嗽,疟疾等见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者。
- 吐法:涌吐痰涎、宿食、毒物,使胸脘实邪随吐而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停留胃脘,以及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干霍乱等,属于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
- 下法:荡涤肠胃、通泄大便,使肠胃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适用于大便不通、热结便燥、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及虫积等,证属有形实邪,病势较急者。
- 和法:和解少阳、表里双解、调和脏腑、调节寒热,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适用于邪犯少阳、表里同病、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
- 清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虚热,解除在里之热邪。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入营血、热在脏腑、热毒疮疡、暑热、暑湿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 温法:温脏祛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消散在里寒邪。适用于脾胃虚寒、肺寒留饮、肝肾虚寒、血寒凝滞、阳虚失血、阳衰阴盛等里寒证。
- 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化痰驱虫,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适用于积食停痰、气滞血瘀、疳积虫积等有形实邪,病势较缓者。
- 补法:补养以恢复人体正气。又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阴阳双补及补益脏腑等。适用于气血亏耗、阴阳虚损、脏腑虚弱等各种虚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