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种类繁多:主要为鳞翅目的蓑蛾、刺蛾、斑蛾、尺蛾、枯叶蛾、舟蛾、灯蛾、夜蛾、毒蛾及蝶类;鞘翅目的叶甲、金龟子;膜翅目的叶蜂;直翅目的蝗虫等。

危害特点:

⑴取食叶片,削弱树势。

⑵裸露生活,密度变动大。

⑶繁殖能力强,产卵集中,易爆发成灾。

一、 叶甲类

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昆虫,是鞘翅目中一大科,全世界已知2万种以上。

因成虫体色艳丽,具很强的金属光泽,所以又有金花虫之称。

幼虫寡足型,体上常具肉质刺及瘤状突起物。成、幼虫均对植物造成危害。

1.榆蓝叶甲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榆蓝金花虫,榆毛胸萤叶甲,榆绿毛萤叶甲。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甘肃、台湾等地均有分布。以成虫、幼虫取食榆叶,常将叶片吃光。

(2)识别特征 成虫体长7~8.5mm,近长椭圆形,黄褐色,鞘翅蓝绿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具一黑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个黑斑。老熟幼虫体长约11mm,深黄色。体背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头、胸足及腹部所有毛瘤均漆黑色。前胸背板后缘近中部有一对四方形黑斑,前缘中央有1个灰色圆形斑点 。

(3)生活习性 北京、辽宁一年则发生2代,均以成虫越冬。翌年4~5月份成虫开始活动,危害叶片,并产卵于叶背,成2行。初孵幼虫剥食叶肉,被害部呈网眼状,2龄以后将叶食成孔洞。老熟幼虫于6月中下旬开始爬至树洞、树杈、树皮缝等处群集化蛹。成虫羽化后取食榆叶补充营养。成虫有假死性。越冬成虫死亡率很高,所以第一代危害不太严重。

2.杨叶甲

(3)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浅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份寄主发芽后开始上树取食,并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或嫩枝叶柄处,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习生,2龄后开始分散取食,取食叶缘呈缺刻状。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老熟附着于叶背悬垂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虫。6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开始越夏越冬。

3.茄二十八星瓢虫

4、甲虫类的防治措施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因引种、推广、产销传播蔓延。

消灭越冬虫源。清除墙缝、落叶、杂草下等处越冬成虫。

人工震落捕杀成虫或人工摘除卵块。根据越冬后成虫假死性较强,可于早春成虫上树集中补充营养期间实施人工振落,事先在树下铺好塑料布,收集成虫集中消灭。

化学防治:各代成虫、幼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和90%敌百虫1 000倍液、40.7%乐斯本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也可根施呋喃丹颗粒剂等内吸性杀虫剂。

保护、利用天敌寄生蜂、瓢虫、寄生蝇、食虫鸟等。

5.大叶黄杨斑蛾

识别特征 成虫虫体略扁,头、复眼、触角、胸、足及翅脉均为黑色。前翅略透明,基部1/3为淡黄色,端部有稀疏的黑毛,后翅色略浅,翅基部有黑色长毛。足基节及腿节着生暗黄色长毛。腹部桔红或桔黄色,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胸背及腹背两侧有橙黄色长毛。

初孵幼虫淡黄色.老熟后黑色。胸腹部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对椭圆形黑斑,呈“八”形排列,在其两侧各有一圆点。臀板中央有一“凸”字形黑斑,两侧各有一长圆形黑班。



生活习性 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枝梢上越冬,翌年3月越冬卵开始孵化并进行危害。以卵在丝棉木1~2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丝棉木发芽,卵开始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在芽上危害,将芽吃成网状;2龄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3龄后开始分散危害,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重者吃光叶片。幼虫期30~35 d,5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吐丝下垂入2~3cm表土中结茧化蛹。前蛹期10~12 d,蛹期109 d左右。

斑蛾类的防治措施

结合冬春修剪,剪除虫卵;生长期人工捏杀虫苞、捕捉成虫等;以幼虫越冬的,可在幼虫越冬前在干基束草把诱杀。

幼虫期喷洒青虫菌500倍液、 40.7%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50%杀螟松和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三、蓑蛾类

属鳞翅目,袋蛾科,又称袋蛾、避债蛾。全世界已知800多种,我国有1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南方种类多,危害较为严重。常见的种类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等。

1、大袋蛾

(1)分布与危害

大袋蛾属于鳞翅目,蓑蛾科,又名大蓑蛾。

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山东、河南等省发生严重。该虫食性复杂,主要危害梨、苹果、柑桔、桃、李、杏、梅、枇杷、葡萄、龙眼、茶、榆、法国梧桐、白杨等。

幼虫体外有用植物残屑和丝织而成的护囊,幼虫终生负囊生活,蚕食叶片呈大孔洞和缺刻,严重时将树叶吃光,仅留树枝,致使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