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从古至今人民群众都最为关切的话题,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开放,穿衣自由成为了新社会的一个标志。秦汉服饰以黑色为尊,唐朝的服装款式多变且颜色艳丽,明清时期服饰色彩更加丰富,像是《红楼梦》中就提到过数十种不同的红色。那么在合成染料进入中国之前我国古代服饰都怎么染色呢?那时候的衣服颜色多样吗?古人喜欢穿什么颜色的服饰呢?

说到服饰,就不得不提到“染”字,“染”在古汉语中通常是指使布匹、棉帛等物着色,其实拆解这个汉字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传统染色工艺的一些基本原理。三点水的偏旁代表这项工作离不开大量用水,木字底则说明染色工艺取材于植物。植物作为最传统的染料其染色技艺的历史相当悠久。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就提到了三十九种不同植物染色色彩的名称,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列出了二十多种植物染料的来源和定色方法,清代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更可以说得上是一本考据严谨的清代服饰大全。

曹雪芹出身于世袭江宁织造的曹家,《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贾府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江宁织造其实就是清代朝廷在江南地区设置的专门织造宫廷丝织品的部门,曹雪芹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对服饰文化耳濡目染,《红楼梦》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清代服饰的“百科全书”了。“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银红纱衫”、“血点红裤子”、“水红妆缎狐肋褶子”……这些各色的红色服饰描写都出自《红楼梦》,能够制成如此多“五彩斑斓”的红,不难猜想当时的染色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

红色自古以来都是国人及其喜爱的颜色,据考证古代红色的来源主要是源自植物“茜草”,茜草在西汉时期就有专人种植用于植物染色,《史记》记载:“十亩卮茜,……千户侯等。”说在西汉种植十亩茜草,其收益和千户侯是一样的。将茜草切碎后用水煮热,加入不同剂量的明矾就可以得到赤红、绛红、鲜红等多种红色调。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寿绣袍”就是以茜草为染料制作而成的红色绢布。

西汉时期也有另一种更为贵重的染色植物传入内地,红花。这种红花是指一种夏天开出的红黄色小花的草本植物,可以用于多种纤维的直接染色,而且它染出来的红色色度是所有红色植物染料中最为鲜亮的一种。它可以直接染织出真红或猩红,一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很好的体现出红花染色的色彩特点,我国四大名锦之一的蜀锦以色调鲜艳、对比度强、对称纹样而出名,其中蜀红锦更是一绝,这也归功于红花的植物染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海岛有苏枋国,其地产木苏枋。”苏枋据考证应该是我国两广、云南一带生长的常绿乔木植物苏木,早在西晋年间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就用它来染色。将苏木打碎后煮沸,根据添加的固色剂不同就能染出不一样的“苏木红”,从浅红、红棕色、甚至可以染出绛红、紫色、褐色,我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所出的赤色就全归功于苏木。

其实历朝历代关于服饰色彩的讲究是不同的,在周朝时期以红色为尊,皇帝威严必须用红色才能显现;到了秦朝把黑色作为尊贵的象征;汉代后期黄色逐渐代替黑色成为贵族新宠;隋文帝后黄色才正式确立为皇家专用色;清代的服装颜色更是与身份地位紧密相关,例如皇帝只能用赤黄色,皇子只能用金黄色,其他的人等只有赏赐才能“着黄”,像是影视剧里常演的“黄马褂”就是御赐之物,普通的老百姓穿着黄色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

服饰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社会物质、文化的反映,从服饰的样式和色泽也能看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汉代服饰的黑色典雅、魏晋服饰的风流飘逸、大唐服饰的款式多变和色彩艳丽、清代的民族融合和创新,勤劳聪慧的中国劳动人民从自然获取的花木草叶中给服饰赋予了斑斓的色彩,将自然的颜色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也留在了史册,富有历史意义的服装款式和图案和极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意识的色彩搭配也反向推动了社会历史人文的发展。尽管古代服饰文化在款式和颜色上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但始终瑕不掩瑜,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都在推动着后来服饰文化的发展,古代服饰文化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技艺风格和人文精神风貌仍然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