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在民间流传这样的话:中国内战看北方,中国国战看南方。“无川不成军”,四川救国可歌可泣,无论是抗金战争,抗元战争,抗清战争,还是最熟悉的抗日战争出川救国,出国远征,350万川军以窳劣的武器,踏遍三山五岳,一腔热血洒遍江淮河汉,成就可歌可泣的救国故事。不过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川东山里练就成的一支铁军——白杆兵。


自古四川盆地地势复杂,周遭多奇山异水,多出奇人异士。 川东之地,高山深谷纵横,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百姓民风彪悍而悍不畏死,匪多兵多,明末那里出了一位“穆桂英”式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白杆兵首领是女将秦良玉,苗族,四川忠州人,当年靠比武招亲硬是打败众多慕名而来的追求者,故意输给当时石柱土司后来的丈夫马千乘,白杆兵就是在他们训练打造的一支铁军。丈夫被陷害入狱病死后,秦良玉曾率领白杆兵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战功显赫,成为正史唯一被单独立传记载的巾帼英雄。


一位女将训练的白杆兵牛逼在何处?

第一,独特的山地作战武器

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川地山高势险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用当地结实的白木,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有点类似传说中岳飞破金人重骑兵,能刺能扫能勾的钩镰枪。此武器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无论攀墙越城,还是悬崖险关,对于白杆兵来说,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都是轻松飞越。

海龙囤残垣《明史·秦良玉传》:“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秦)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南川路大军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

万历二十六,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起兵反叛,引苗兵攻入川、贵、湖广,贵州巡抚杨国柱率军进剿,失利被杀。马千乘领兵应调平播,秦良玉又另带领500亲信精兵自携带粮草跟随丈夫出征。播州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娄山关与海龙囤两大天险,有天险可守,有积储供给,又有悍勇苗兵可用,杨应龙欲与明军鱼死网破。


白杆兵首战中大败播军连下七处关寨立首功后,再克桑木关、乌江关,引导大军直捣杨应龙的老巢海龙囤。该囤倚崖凿壁而成,下临沟谷,居群山之巅,四面山高势险,左右环溪,而内外九重关卡,关关相连,重重叠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降将指引下,石柱土司马千乘的白杆兵身先士卒,奋勇当先,趁夜色从水道率先攀爬上城墙空降屯中,跟城外明军里外夹攻,播军大乱,杨应龙提刀杀爱妾后撞刀自杀。平播总督李化龙在《叙功疏》中称道:“远戍久屯,已效墨守之力;斩关夺寨,尤多血战之功。且千乘妻秦氏,另领兵报效,真不愧其丈夫。”

第二,白杆兵阵法

白杆兵一旗二十五人列阵示意图


据说,白杆兵阵法是继承唐军的列队方式,是一种尖锥型的阵型,将超长矛与枪盾兵相结合,如果第一排士兵受伤倒下,第二排士兵马上补上来,第三四五排士兵及阵后助阵士兵也作相应调整,不断补充以保证队形的完整不乱。在战场和山地配合,表现出极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三,一往无前的白杆兵

萨尔浒一役,大明惨败,诸营皆溃。东北告急,秦良玉就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率4000白杆兵紧急赶赴沈阳抗击后金(同去还有戚家军3000义乌兵)。浑河两岸一马平川,其实对于步兵是非常不利,面对后金的骑兵,步兵打赢了追不上,打败了却逃不掉,出击硬抗其实是很危险,更何况是几倍自己的部队。

但是哪怕是这样,是白杆兵一往无前,率先渡河攻击努尔哈赤的后金铁骑,怪异的白杆枪让后金骑兵顾头不顾尾,手忙脚乱,红甲喇军、白旗军、最后出动最精锐的黄旗军都在坚强的白杆兵面前败下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为南岸的戚家军赢得结车阵的时间。正当八旗军与大明川浙兵打得胜负难分,叛军李永芳找到被俘的明朝炮手,重赏千金要求朝明军开炮,于是孤立无援的情况,白杆军与戚家军最后一部连兵带将全部阵亡,无一投降。


留在石柱的秦良玉忍着悲痛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并奉诏勤王,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清军入关南下,她虽已年老,但仍坚持抗清,一直到75岁也死在检阅白杆兵的马上,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如今在以前四川人心目中,秦良玉还是远行客的庇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