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寒的方式
1.御冻
(1)低温回避 只是当低温持续期短时才会发生,在冻害发生的条件下叶片卷起盖住幼嫩的生长点,或者人工用液体泡沫防止草莓受冻,经济作物可用熏烟防冻。
(2)脱水御冻 这是休眠种子和休眠芽的一种有效避冻办法,细胞脱水以后,积累的干物质增多;水分减少可以避免结冰,不会受到冻害。
(3)水合细胞避冻 正常的避冻是靠积果糖分等溶质,具有保护作用。在越冬的植物中,增加溶质浓度,可以忍受-2℃到-3℃结冰,很难完全回避-4℃以下的低温冻害。因为溶质浓度增加,冰点降低有限。
(4)超冷避冻 以前不认为这是一种自然避冻的办法,现在已经知道,有很多木本植物的组织,例如苹果及其它落叶果树的木质部,可以忍受-40℃的低温;这就叫作“深超冷”。
2.耐冻
(1)结冰导致脱水 在冰冻的低温下,冰晶形成后导致组织脱水,因而使溶质相对累积而耐冻。
(2)减少胞内结冰 只在细胞间隙结冰,由于耐脱水力及持水力增强,在细胞内不会结冰而耐冻。
形成冰晶并不一定使细胞死亡,往往由于冰冻引起脱水使细胞致死。结冰导致脱水而御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积果溶质增多,在低温下淀粉水解。结冰导致脱水而耐冻,往往兼有回避胞内结冰的作用。避免胞内结冰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①细胞有特异性的膜表面结构;
②细胞对水分的高度渗透性;
③细胞水分流向胞外结冰。
植物抗寒的机理
1.无抗寒性敏感植物 玉米、大豆等对低温没有或很少有适应能力,秋末遇到-1℃到-3℃的早霜,就能使植物冻死。植株受冻后呈现柔软的水渍状,细胞半透性和胞内区域化特性被破不。没有适应低温能力的树木和灌木,遇到-1℃到-3℃叶片和新梢也会受到冻害。在这种情况下,超冷能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受冻。一旦产生冰核,就很快发生胞内结冰,导致不可补救的冻害,破坏了膜的完整性。由于植物不能忍耐组织细胞内结冰,也就容易冻死。
2.有限抗寒性的植物 冬小麦、马铃薯、大白菜等植物,能忍受组织内结冰;它们能在-3℃到-25℃的低温下存活。越冬作物因为新生的生长点埋在土壤表层下面,可以靠残留的土壤热量,和积雪的绝热性所保护。土壤温度明显高于气温,假如地面覆盖着几寸厚的雪,这时的气温可达-25℃,而土温仍维持在-2℃到-3℃;同样潮湿的土壤的温度,比干燥土温的变化波动要小些。所以小麦灌冬水可以保温抗冻,地膜覆盖也有同样的增温,保墒,抗寒的效应。
草本植物能忍耐冰晶的形成,也就是只发生胞外结冰,而能避免胞内结冰,但是结冰引起的脱水,也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3.深超冷的木本植物 苹果是一种典型的深超冷木本植物,它在冬季充分适应低温之后,能深超冷到-40℃也不会冻死,而在夏季只能在-2℃到-3℃下存活。经过秋冬落叶适应低温以后,日照短,气温低,它能忍耐胞外结冰。在正常情况下受冻时,形成层及韧皮部中的水分移向形成结冰的外皮层部分。木质部射线薄壁组织有深超冷现象,比早秋和晚春树皮的形成层和皮层组织更具有抗寒性。
胡桃树整个茎秆内部的水分,在冬季能深超冷到-40℃。如果木质部细胞内结冰死亡,就使树心变黑;这种黑心病是与超冷有关。梨、杏、李、樱桃等,越冬花芽发生深超冷,也可以维持生存不会冻死。
4.非深超冷的木本植物 在超冷几度之后开始结冰,冰晶在细胞间隙内逐渐增大;同时细胞内水分流向细胞间隙,可以通过耐脱水来维持生存。一般植物愈抗寒,细胞的耐脱水能力愈大。在很低的结冰温度下,所有能结冰的水都在胞外结冰。这类植物在冬季茎内的结合水,可以达到组织中总含水量的30%。例如赤杨、山茱萸等在适应低温锻炼之后,能在北极地区低温下存活。
影响冰冻过程的因素
1.冰点下降 本身不是植物避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降低了细胞水分的冰点,在有限抗寒的植物中有一定意义。如小麦叶子和分蘖节,含糖量多可使冰点下降1—4℃。玉米没有抗寒能力,在0℃不会结冰;温度下降到-2℃就会冻死。
2.超冷和冰核 假如没有外界的冰核存在,植物的水分就能维持在一个超冷状态。如纯水可在-40℃才会结冰。一旦有了冰核加入,冰晶可在维管束组织中,很快形成增大。大树比小树容易结冰,因为大树形成冰核的机会多,而且超冷的能力小。离体桑树叶子的超冷能力大于连体叶子。杉树的短针叶比长针叶具有较低的超冷温度,这是因为长针叶具有较多的结冰部位,而且叶中的含水量较高。
冰核的出现与植物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角质层厚,能有效地阻止外部的冰核侵入叶内而维持超冷现象。在测定植物抗寒能力的试验中,当诱导其离体部分结冰时,要特别注意打破超冷现象,以免使所得结果发生错误。
马铃薯的离体叶片,在静止状态下结冰会出现超冷现象,这时要在-7℃到-8℃才会冻死,而在田间一般是-2℃就会冻死。所以在冰冻试验中,要设法使它形成冰核帮助结冰。通常在一1℃到-2℃,采取的办法是打击一下样品或投入一小冰块,或用湿布包裹也行。这对小样品更重要,因为离体小样品更容易出现超冷现象。
在木质部射线薄壁细胞中,超冷温度可达到-40℃,一般桃、李花芽超冷点为-25℃到-30℃。在同样的低温下,如果冰冻很快,肯定是在胞内结冰,必然导致细胞死亡。
3.冰晶增殖长大 植物一旦开始结冰,水分子就移到细胞表面,在细胞外出现冰晶。
连续冷冻,冰块就会增大。植物体内有特殊的结冰部位,例如抗寒的木本植物,茎秆结冰部位是在皮层组织,花芽是在基部,叶芽是在鳞片,叶片结冰是在叶肉细胞。
樱桃茎结冰时,水分移动到冰核处就会增殖长大。植物受害程度与冰晶数量有关,而结冰多少又取决于含水量。细胞水分少的结冰少,受到的冻害也就小。
4.结冰与解冻速度 冰冻速度对植物存活是重要的因素,缓慢结冰时细胞没有伤害,而快速结冰时就会造成冻害。因为细胞内的水分来不及外流,就在胞内结冰而造成死亡。解冻的速度也同样重要,解冻慢的存活可能性大,解冻快的细胞受到严重的冻害。植物组织中的水分不是全部结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有一部分水保持液态,这就是结合水。大部分结冰的水叫作可冻水,一般是在-5℃到-10℃时结冰。
植物受冻害的程度与结冰时间长短成正比例,一般是随低温的时间延长而加重,例如抗寒的冬小麦,在-16℃下一小时不会受害;而在-10℃下12小时就会冻死。此外反复结冰与解冻会加重冻害,一冻一化的次数越多,受害也就越大。
5.组织的水合作用 越冬冬小麦的地上部,最适含水量约为65%,其含水量的轻微差异对结冰与抗寒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根系比茎秆枝条的含水量高,因此根系抗寒性较差,在-10℃就会冻死。脱水处理适当地减少含水量,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冷冻于燥很短时间,失去一部分水不会冻死。山茱黄茎原来含水量为50%时,可耐-5℃的低温,脱去5%水分可耐-12℃的低温,使抗寒能力增加7℃。
6.细胞壁和质膜是结冰的屏障 细胞壁妨碍结冰过程,但不能阻止结冰。细胞壁对冰晶形状、结构及结冰的地点都有影响,它与质膜都会限制水分移动到结冰的地方去。质膜是使冰晶扩展到细胞中去的主要障碍,它控制着水分的渗透性。
质膜是由类脂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组织在对寒冷的适应过程中,膜上脂肪酸的饱和度降低,不饱和指数增加,对水分的渗透性增大。这样就能改变结冰的情况和减少细胞内结冰的机会。蛋白质疏水部分与类脂的结合状态,也影响质膜的结构和透性,因此也与细胞结冰和抗塞性有关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