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松软软的海滩,金黄黄的沙,赶海的小姑娘光着小脚丫,珊瑚礁上捡起了一枚海螺,抓住了水洼里的一只对虾”.......对于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歌谣里所唱的赶海是一件熟悉不过的事情。拎一只小桶,拿一把小铲子,跟在大人的身后,在落潮的滩涂上和露出水面的沙滩上找呀找、挖呀挖,花蛤、牡蛎、小螃蟹、单脚蛏,有时还可以捡拾几条海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海慷慨的赠予‬了我们如此丰盛的海产品。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海产品满足的不仅是味蕾,还有留在记忆中的那些关于赶海的时光故事。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拍的几张青岛海边赶海人的照片。在物质早已丰盛的今天,或许赶海早已成为一种户外休闲活动,赶海人仅是在全身心地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在意抓到了几个小贝小虾,因为在赶海的过程中,赶海人已收获到满满的开心和愉悦。只是照片上的赶海场景,在我看来还是有着一些熟悉的相同,特别是那些个跟在大人身后赶海的孩子们,是否笑容同那个年代的我们一样纯真?挖到一只花蛤、抓到一只小虾,那个高兴劲儿是否同我们一样发自内心?


朋友圈里的几张照片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对于某种熟悉场景的亲切感,还有关于童年、关于从前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记忆,那些早已蒙尘的久远的记忆,因为这些张照片,又渐至清晰起来,而这些回忆也让我发觉,赶海,曾经在童年里留下过那么多的乐趣和美好。


还记得以前住在旧屋里的时候,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孩子成片。那时邻家的每一个孩子或许都曾有过赶海的经历。不过那时的赶海,与所谓的休闲户外活动完全无关,而仅是因为当时贫乏的物质层面,以及匮乏的精神娱乐,赶海则给孩子乃至大人们带来美味的同时,也丰富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乐趣。


也还记得那时,每次等到落潮时分,院子里的大人小孩几乎全体出动,端盆子的端盆子,拎桶的拎桶,还有那些必备的赶海工具,像是铲子呀、钩子呀等等,浩浩汤汤向海边赶去,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赶海的场面确实颇为壮观。到了海边后,海水已退至她心中坚守的最后底线,留下一大片滩涂在人们的眼前。赶海人在滩涂上迅速分散开来,基本以家庭为单位,各寻找一方领土,然后或寻、或挖、或用脚踩,不一会,那泥乎乎的花蛤便一只只露出了摊面,俯拾皆是,这时,孩子们已忍不住欢呼了起来,大人们则忙着不停的往盆里、桶里捡拾着。

有时滩涂上也会忽然传过来一声声音特别高的欢呼声,那准时‬谁家挖到了一只特别大的花蛤,亦或是捉到了一只比较大的螃蟹,于是,附近的人停下了手头的动作,跑过去围看着、羡慕着。


那时赶海,最主要的成果是花蛤。那时的海滩,花蛤真的是好多呀,若是你刚巧挖到了一个花蛤窝,窝里密集的花蛤你似乎挖也挖不尽,那种兴奋感,乃至多年后,在异乡静寂的夜里,我几次梦到过这种场景,不过有时梦里出现的,那密集的不是花蛤,而是一个个硬币,呵呵,那时从梦里醒来时,蛮有种失落感的哈。


有些午夜时分的落潮,若是遇到周末,院子里的赶海队伍一点也不见减员,第二天不用上班的大人们和不用上学的孩子们仍一起涌向大海,涌向那片滩涂,而第二天的周末,则是各家品尝海产品的盛宴。


那时落潮时的大海,留给我们的不仅有花蛤,小螃蟹,还有礁石上分布的牡蛎。当你用特制‬的工具撬开一个牡蛎,然后用一个小勺子将牡蛎肉挖出来,吃下去,那满嘴的鲜味,多年后,仿佛仍停留在记忆中。


“一只小篓装不下,装呀装不下呀,新鲜鲜的海风,清爽爽地刮”。其实,赶海,并不像歌谣中唱的那样,收获是大相径庭的,有时满载而归,有时战果平平,但是每次大家心中的愉悦是一样的,每张脸上都掩饰不住惬意恬淡的微笑,特别是孩子们,只要能跟着大人去赶海,只要在赶海回来时,能吃到一碗美味的海产品,即使日子再贫寒,笑容也会一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