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最近说,他看到风扇叶子的转动了,而且可以看着风扇叶子停住,可风扇明明在快速转动。于是像发现了奇迹,问是不是眼睛热别好使的人才能够看到。

先热烈祝贺一下这位大神,你的神功练成了!

不过建议你检验一下,看看看到的蚊子有没有磨盘大,可不可以伸手去随便一捉就能够做到?

有些武侠小说里练眼睛就是这么说的,要在昏暗中一直盯着蚊子看,要把蚊子看得有磨盘大,看到蚊子煽动翅膀很慢,一下一下很清晰,然后可以用手捏住它的翅膀,这样神功就练成了。

这位大侠即便没有看清蚊子的翅膀扇动,但看到了风扇的叶片,即便没有练到10重神功,大概八九重也到了吧,因此很值得庆贺。

不过我是个科普作者,上面那句话一丁点科学精神也没有,所以是屁话,当不当真就由你了。

人们看到风扇叶子或者其他的什么高速运转的物体一些细节,与练不练功毛关系也没有,是人眼和人脑的一种基本功能。

这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导致。

视觉暂留是人眼睛的一种特性,是眼睛的视网膜光滞留现象的反应。

人视网膜感光才能够看到物体。当物体之光到达人的视网膜,会形成图像,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使人感受到物体的样子。这种感受不会随着物体的移去突然消失,还会保留一定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视网膜感光成像及视神经传输都需要一定时间,也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会延续0.1~0.4秒钟。

正是这种效应,人们不但可以看到风扇的叶片,还可以看到飞机螺旋桨叶片,有时候飞机的螺旋桨都好像停住了,甚至倒转。

但看到这种现象必须物体运行速度适合人眼和人脑反应特点,快了慢了都不行。

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已经近3百年了。最早提出这种现象的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格特,他在1824年发表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研究报告中阐述了这种现象。

后来,有许多科学家研究过这种现象,并且颇具争议。

威廉·本杰明·卡朋特在1868年一篇论文中认为,所谓的“光学玩具”中的运动效应,是由于视网膜上残留的图像引起,认为这种幻觉式的影响是由于“精神”而不是“视网膜现象”。

因此,这种现象是由于大脑机制还是视网膜机制到现在还有争议。

尽管如此,人类利用这种现象丰富生活的创造早就开始了。

有研究认为,视觉暂留现象最早被我国运用,这种运用的方式就是灯笼里的走马灯,有走马灯的时间是在宋朝,那个时候还没有视觉暂留的理论。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928年发明了留影盘。

这个盘子是一边画了一只鸟,另一边画了一个笼子。当圆盘快速翻转时,鸟会在笼子里出现,这证明通过视觉暂留,人眼能将两幅不同的图像合成为一幅图像。

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也开始研究视觉暂留现象,并在1832年发明了“诡盘”,这种“诡盘”能使描画在锯齿形硬纸盘上的画片活动起来。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人冯乌却梯奥斯将军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动画片,电影雏形出现。

终于视觉暂留效应的极致发明~电影走进了人类生活。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放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用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连续拍摄的《朗德海花园场景》以及一段利兹大桥街景。

从此电影走进了人类生活。电影就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用每秒24帧的画面,让人们看到的一帧帧本来不连贯画面,通过视觉暂留效应,变成连续画面的。

视觉暂留在视网膜可以达到0.1~0.4秒,而电影采用每秒24帧,只需要0.04秒的视觉暂留,因此人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就是无缝连接,非常流淌的画面。

视觉暂留现象的研究涉及脑科学和眼科学多学科研究,其复杂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揭秘,但这种现象存在是毫无置疑的。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