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爆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硫类杀菌剂
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杀菌剂。
第二阶段: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第三阶段: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在白粉病防治中的应用,使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该类药剂又称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形成。该类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这类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白粉病对三唑酮逐渐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产生的药害和抑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继三唑酮之后开发的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该两种药剂与三唑酮相比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产上用量最大的三唑类药剂。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
第四阶段:仿生物植物源杀菌剂
该类药剂在防治白粉病上应用推广是化学防治技术的重大突破,它们的特点:安全无公害,对草莓花、果实安全,没有抑制生长作用。这类药剂的主要品种包括腈嘧菌脂、烯肟菌脂、醚菌脂等。世界上以腈嘧菌脂的使用量为最大,作用机制是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破坏病菌的能量合成,从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该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促进草莓生长等特点,兼有预防、治疗、铲除以及抑制孢子产生的作用。与三唑类杀菌剂、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苯并咪唑和苯胺类等杀菌剂都没有交互抗性,是取代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药剂。
各种作物白粉病详解
1、瓜类白粉病
白粉病是瓜类的常见病害之一。由于近年来,白粉病菌已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一般不侵染瓜条。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园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部分发现褪绿和发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最后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高湿条件下,病菌也可以侵染茎蔓和花器,产白色粉斑,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较小。
瓜类白粉病发病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秋植黄瓜9月下旬至11上中旬也有危险发生。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6-25℃,相对温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2)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可选用80%乙嘧.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或40%氟硅唑4000倍液,或25%乙嘧酚悬浮剂15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24%双胍·吡唑酯可湿性粉剂1500倍。
苦瓜白粉病用24%双胍·吡唑酯效果
药后15分钟:均匀药膜、持续保湿
药后24小时:原斑转黄、脱粉明显
药后48小时:脱粉干净、不长新粉。
药后72小时:原病老叶脱粉干净,药效持续。
2、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常年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5月上旬与10下旬至12月。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的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不同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有较大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栽前种后要清洁苗地;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嘉美红利、嘉美赢利来、核动力、海力宝,培育健壮植株。
(3)药剂防治。露地草莓开花前的花茎抽生期和保护地栽培的10-11月和翌春3-5月是预防关键时期。在发病初期用拜耳露娜森(氟吡菌酰胺+肟菌脂)、巴斯夫翠泽(啶酰菌胺+醚菌酯 )、陕西上格耀嫁【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艾斐特【吡噻菌胺】等防治,严重的对叶子正与背面尽量都要喷到位,间隔10-15天喷施一次,几种农药交替使用。在发病中心及周围重点喷施,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3、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发生比较普遍,流行年份对果实品质和产量往往造成很大损失。同时还影响枝条的生长发育及葡萄二年的生长发育。
白粉病病菌可侵染葡萄所有的绿色组织。叶片被害时,呈现大小不等的褪绿斑块,之后产生白色粉状物覆盖在病斑上,后期粉斑下的叶表面呈褐色花纹,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有时在病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幼叶感病后常皱缩、扭曲,且发育缓慢。穗轴感病后组织变脆、易断。
幼果感病,果面布满白粉,果粒易枯萎脱落,有的果面出现黑褐色网状花纹。病果停止生长,畸形、果肉质地变硬、味酸,果粒易开裂引起腐烂。
葡萄开花后幼果期是发病高峰。温度高湿度大的闷热天气最易发病,雾天的夜晚流行很快。连续下雨,或真正高温都会遏止该病的流行和发生。果穗套袋前如用药不严格,成熟期的果实就会因白粉病感染发生裂果。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园,冬季修剪时剪下的病枝、残叶烧毁。发芽前用3-5度石硫合剂;架面通风透光良好;中心病株、病梢、病穗及时清除,幼果期及时套袋。
(2)加强栽培管理。葡萄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残老叶和病果,并集中销毁;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加强肥水管理,增强葡萄抗病抗逆能力。
(3)可用药剂24%双胍·吡唑酯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4、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但保护地栽培明显重于露地栽培。生长期间温暖、多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
茄子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褪绿黄色小斑,叶背相应部位则出现白色小霉斑,以后病斑数量增多,白色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白粉状斑可相互连在一起,扩展后遍及整个叶面,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最后导致叶片变黄干枯。
茄子白粉病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6-24℃,相对湿度45-75%;相对湿度超过95%时则病害的发展被抑制。茄子的感病敏感生育期在开花结果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作物长势差、连作及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以春夏温暖、多雨天气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用嘉美红利、赢利来、核动力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合理密植;通风、降湿;及时清除病、老叶和病残体。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选用药剂24%双胍·吡唑酯防治效果好。
5、豆类白粉病
豆类白粉病主要侵害豇豆、豌豆、蚕豆、扁豆、菜豆等多种蔬菜。此病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对产量影响很大。
豆类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和豆荚。叶片发病,初期在背面产生圆形的黄褐色小斑,后扩大为不规则的紫色或褐色病斑,并在叶背或叶面产生白粉状霉层;后期病部霉层老熟,呈灰褐色,霉层间产生黑色小点。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沿叶脉扩展成粉带,叶面也出现病斑,颜色由白色转为灰白色至紫褐色,并遍步全叶,最后导致叶片迅速枯黄脱落。茎蔓和豆荚染病,产生白粉状霉层,可使茎蔓干枯,豆荚干缩。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20-30℃,相对湿度40-95%。作物的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荚中后期,发病潜育期为3-7天。
豆类白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1月。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干湿交替或昼夜温差大、夜间叶面易结露的天气发病重,多年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增施餐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打去老病叶,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将其带出田间集中销毁,减少田间菌源。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换气。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药剂10%苯醚甲环唑,或嘧菌酯,或乙嘧酚,或腈菌唑或24%双胍·吡唑酯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来源:天宝农业技术服务平台(ID:tianbaonj)
(农林卫视新媒体整理发布,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