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火山视频发布2024香港历史开奖结果:城头变幻大王旗: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一文读懂16年纷乱民国史的相关内容

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中,有一段被冠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之称的复杂历史时期,以其在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广泛变革与激烈冲突,深深地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这段历史的起始,可以追溯至1912年中华民国的诞生,其终结则以1928年北伐战争的落幕为标志,共历时十六载。在这16年里,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帝制、张勋复辟、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涉及了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张作霖、蒋介石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头变幻大王旗: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一文读懂16年纷乱民国史

北洋众将

本文将仔细梳理从1912年到1928年北伐胜利为止这16年混乱的历史。

一、武昌首义、天下大乱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迅速派遣黄兴前往湖北,以抵御清军的反攻并协助组建革命政府。面对起义军,湖北和河南的清军无论是旗营还是绿营,战斗力均显不足,难以有效应对革命力量的挑战。在华北地区,唯一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部队是袁世凯所训练的北洋六镇。

然而,由于清廷贵族对袁世凯势力的增长感到忧虑,早先已剥夺了他的兵权。袁世凯此时正隐居于河南项城的老家,表面上过着垂钓的生活,实则通过发报机密切关注着政治局势的变化。

袁世凯隐居垂钓

尽管北洋军受命出动,初步遏制了起义军的北上势头,但在袁世凯的暗中影响下,他们逐渐变得敷衍了事,与起义军形成了僵持局面。这种僵持状态对清廷极为不利,许多地区趁机宣布独立,使得清廷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清廷意识到,唯有请袁世凯出山,才有可能挽回局势,否则一旦更多省份宣布独立,清廷的统治将彻底崩溃。


二、袁世凯崛起

袁世凯在清廷的再三请求下,采取了一种故意拖延的策略,直到他获得了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和相应的权力,这才同意出山并前往前线。在他的指挥下,北洋军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连续击败了湖北的革命军。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袁世凯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他观察到全国反清独立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而清廷唯一能依靠的力量只有他的北洋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开始进行政治投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革命党和清廷双方进行谈判。

袁世凯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提出条件:他有能力促使清帝退位,实现革命党的目标,但作为交换,新成立的民国的总统职位应该由他来担任。孙中山虽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但面对北洋军的强大压力,最终不得不同意。而清廷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也只得接受了袁世凯的要求,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而且担心北洋军可能会发动兵变。

最终,在1912年2月,隆裕太后带着溥仪宣布退位,这一年也标志着民国的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袁世凯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操作,成功地将自己置于新政权的中心位置,开始了他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影响。

周润发版袁世凯


三、群雄并起、北洋独大

1912年2月底,袁世凯使了些阴谋诡计,成功地将孙中山原本要求他赴南京就职的意愿改成了可以在北平担任大总统。同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接任临时大总统,从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正式的“法人代表”。孙中山致力于构建的是一个拥有总统、宪法和国会的共和体制,而袁大头作为清朝的遗老,却一心追求权力的集中和个人独裁。因此,“袁大总统”的种种作为从一开始就让孙中山及其同盟会感到失望,也令众多省份的军事首领心生不满。

在辛亥革命的大潮中,全国各地逐渐出现了一批掌握一省甚至数省军政的“军阀”,比如东北张作霖、山西阎锡山、广西陆荣廷等等,这些人在表面上服从民国政府,实际上都是半独立状态。袁世凯能够直接掌握的只有华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东北、西北、西南、华东都被大小军阀们瓜分完成了事实割据。

然而,老袁手握三大优势。首先,他掌握着政府的名义,任何不服从者都可被视为叛逆;其次,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北洋军队,对于任何违抗者,他都有能力以武力镇压;最后,他对北洋军队的控制力极强,诸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北洋的重要将领,都是他一手提拔的,虽然他们之间互有不满,但对老袁却都保持恭敬并听从命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小军阀虽然对袁世凯并不服气,但表面上也都只能顺从,哪怕是雄踞关外的张作霖,对老袁也是毕恭毕敬,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实力都无法与老袁抗衡。

举个简单例子,云南督军蔡锷,当老袁一纸电报命令他进京任职时,他也不敢不从。

蔡锷

五、袁世凯称帝、护法战争

眼见四海臣服,袁世凯便开始自我膨胀。1914年1月10日,他解散了国会并废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在1915年12月,袁世凯干脆宣布自称皇帝 ,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这一行为激起了广泛的愤怒,并为各省提供了武装反对他的借口。

首先起义反对的是蔡锷,他之前因不满袁世凯而逃离北平。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声浪,袁世凯感到后悔,不久后宣布取消帝制。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能平息局势,半年后,袁世凯在压力和愤怒中去世,段祺瑞随后接管了北洋政权,成为总理,而名义上的总统黎元洪则没有实权。

袁世凯的帝制虽然只持续了83天,但由于北洋军的实力仍然强大,北洋政府的基础并未受到根本动摇。蔡锷去世后,反对袁世凯的军事行动也渐渐平息。然而,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削弱了对北洋政府的忠诚。在段祺瑞的执政期间,其本人也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重新召集国会,这使得孙中山对北洋政府彻底失去信心。1917年7月,孙中山联合西南各实力派,宣布武装讨伐北洋政府,并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海陆空军大元帅,这一事件被称为“护法战争”。

西南军阀的实力并不强大,且他们推举孙中山为领袖也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因此军事行动进展缓慢。北洋政府为了镇压广州的国民政府,迅速对湖南和四川发动了军事行动,湖南的军事行动威胁到了两广地区,而四川的行动则旨在震慑滇黔。这导致了四川的军阀混战和湖南省的严重兵祸。

六、直、皖、奉大混战

护法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南北分裂的格局。袁世凯去世后,北洋体系失去了核心人物的强力掌控,内部逐渐分化为直、皖两股主要派系。这两派不仅在核心权力的争夺上明争暗斗,同时还要面对南方反袁势力的持续挑战。在此背景下,大总统之位频繁更迭,整个政局陷入极度混乱。

与此同时,远在东北的张作霖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壮大实力。他审时度势,一边暗中与南方阵营建立联系,一边巧妙地介入北洋政府内部纷争,旨在削弱其凝聚力。当直系领袖冯国璋、曹锟决心推翻皖系段祺瑞、徐树铮掌权的政府时,他们与张作霖的奉军达成了战略同盟。双方联手在直皖战争中一举击溃皖系,直系因此掌握了北洋政权。

段祺瑞

然而,张作霖并非甘心仅做直系的助力者。随着奉军势力趁机扩展至天津、冀东一带,他转而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昔日盟友直系。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但奉军面对吴佩孚指挥的直系军队遭遇惨败。尽管如此,张作霖并未气馁,经过两年的整顿与蓄势,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卷土重来。关键时刻,得益于冯玉祥的阵前倒戈,奉军最终击败直系,彻底改写了北方的政治版图。

吴佩孚


驱逐了曹锟、吴佩孚率领的直军,随后又清理掉冯玉祥麾下的国民军,张作霖终于如愿以偿地掌控了北洋政府。他自立为“安国军政府”大元帅,成为北洋政权历史上最后一位实质性的统治者,结束了这一段北洋军阀内部的权力纷争,尽管其统治也未能长久。

张作霖

七、北伐战争、表面统一

早在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便已成立,彼时北洋政权因直皖、直奉两次大战而陷入内耗,无暇顾及南方,南北对峙态势持续。孙中山先生敏锐洞察到,依赖西南军阀力量实现其政治愿景实非明智之举,于是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引入苏联援助,并创建黄埔军校,以此为依托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期间,蒋介石通过两次东征成功挫败叛离孙中山的粤军领袖陈炯明,不仅巩固了广东根据地,更使国民革命军实力显著提升。

孙中山

1926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崛起,握紧实权,继承孙中山遗志,决心以武力荡平北方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在叶挺等英勇将领的引领下,国民革命军高举“打倒军阀,驱逐列强,统一中国”的旗帜,雄赳赳地踏上了北伐的征途。

北伐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首先迎战的是北洋军阀中的双雄——吴佩孚与孙传芳。吴佩孚,这位曾经威震一时的直系军阀魁首,虽坐拥重兵,但在北伐军凌厉的攻势面前,防线一溃千里。孙传芳,作为直系另一股重要势力,虽试图联合各路军阀共抗北伐军,然因内部矛盾重重,加之北伐军战略精准,其势力迅速崩塌。北伐军在汀泗桥、贺胜桥等关键战役中大获全胜,吴佩孚与孙传芳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二人或狼狈逃窜,或无奈投降,昔日的霸业灰飞烟灭。

接下来,北伐军剑指北洋军阀最后的据点——东北奉系。奉系领袖张作霖,这位在东北呼风唤雨的“东北王”,面对南方革命军的汹涌铁流,不得不退回其东北老巢。然而,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乘坐火车返回奉天途中,不幸被炸身亡,其子张学良临危受命,接过了东北地区的领导权。

在南方革命势力的强大压力和和国家统一的趋势推动下,年轻的张学良经过深思熟虑,于1928年12月29日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毅然宣布“东北易帜”,这意味着东北三省及直隶省将全面服从国民政府的管理和指挥。

蒋介石

至此,北洋军阀宣告彻底灭亡,历时16年的北洋军阀乱世结束,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