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时节里,有一句关于清明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意思是,清明节气里适宜种麻,谷雨期间适宜种棉花,而立夏时节则可以栽植稻谷和点芝麻了;谚语中的麻,是所有麻类作物的统称,它们包括葛麻、苘麻、苎麻、大麻、亚麻、黄麻、红麻、剑麻、焦麻等;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走的较近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的麻类植物,当属苘麻了。

苘麻是这种植物的学名,这个学名最早出现在唐代学者苏敬编撰的《唐本草》里,在宋代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它被称为白麻;在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被记载为青麻,这个称谓在很多地方至今仍在沿用;除此之外,因地域不同,苘麻还有椿麻、塘麻、孔麻、桐麻、麻梭、磨盘草、车轮草等民间地方称谓;苘麻,在《中国植物志》中,被正式确认为锦葵科苘麻属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植物;除了高原地区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记得小时候,村东头有一片芦洼地,一下雨就积水,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队长为了变废为宝,他指导社员将这片洼地开发出来,种上了一大片苘麻这种作物;一来生产队套牲口套车拉碌碡用得上麻绳,二来用不完的苘麻各家分点,好让妇女们为各家爷们娃儿纳上几双苘麻绳鞋底子;当这片苘麻长成时,那高达2米的苘麻田,就成了孩子们捉迷藏嬉戏的“乐园”;伙伴们或在麻株间穿梭,或隐身在某株苘麻的背后,不长时间,苘麻田中会不时回荡出孩子们欢快的嬉戏声。

玩累了,孩子们摘下几片麻叶铺在地上,躺在麻田里消暑纳凉;饿时,随手摘下几个苘麻果,挤出白嫩嫩的籽粒,含在嘴里虽有一些涩味,但更多的微甜足以让那个时期缺乏零食的孩子们激动一阵子,也能抵挡一时之饥;如有哪个孩子厕急,可以不用出去找茅厕,蹲在麻田间伸手摘下几片麻叶,就可当做厕纸;偶尔也有几个淘气的孩子,折下几株苘麻,抽去麻杆,稍加扎辫,制作成抽陀螺的鞭子;手起扬鞭,鞭梢会发出脆生生的鞭响,惊得一阵阵鸡鸣狗跳。

其实,苘麻与我们生活最近的距离,是母亲用细密的针脚、挑灯缝制而成的、那一双双苘麻绳千层底布鞋;记得那些年的伏夏时期,队长召集社员砍下那一片高耸的苘麻杆,除了留足生产队农业生产之需之外,剩余的各家分上数捆,各自运回家,找一离家最近的汪塘,将苘麻全部投入塘中;然后脱鞋赤脚挖出一铣铣的塘泥,覆盖在苘麻杆之上。

据老辈人讲,苘麻上覆盖塘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避免苘麻在沤制时、因水流波动漂到别人家沤制点、而产生纠纷;二是沾染塘泥的苘麻沤制速度快,沤制质量高;约二十天至月余,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苘麻便可沤制成功,从塘中取出后用流水洗净,就可很轻松的取下麻杆上一条条茎皮纤维组织;麻杆上的这一条条茎皮纤维组织,经过充分风干后,分股就是搓制麻绳的苘麻坯子;搓制麻绳是个技术活,一般妇女和老辈老人比较擅长。

母亲就是一位搓制麻绳的巧妇,我曾经见过母亲将两股或三股苘麻坯子按照一定规则交织在一起,起个头后再放在小腿的正面,一手捏住绳头,另一手的巴掌将麻胚顺腿向下一搓;这一搓就可搓制成20厘米长度的麻绳,只不过三两分钟,母亲就可搓制成一条细密的麻绳;当麻绳全部准备好后,母亲穿针引绳,借助顶针,在闲余时间、或者在深夜灯下,为我们一家老小缝制出一双双千层底布鞋;这麻绳千层底布鞋,刚穿的时候虽有些硌脚;但穿上几天,麻绳针脚被踩实后,就不再硌脚了;而且穿这种布鞋走路特别轻盈,也特别舒服。

苘麻坯子,除了可以用来纳制鞋底之外,它还是旧时编织制衣的原材料;俗话说:“衣食住行衣为先”;衣物,除了保暖遮体挡羞的作用之外,它还是地位的象征,是民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棉花未出现之前,旧时的纺织品原材料,除了蚕桑之外,苘麻也是古代编织史上的重要一员;在河姆渡遗址中,曾经出土过苘麻为原材料的绳索,这是最早发现苘麻制品的实物,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了;由此可见,苘麻或制品在先祖的生活中,已经得以有限应用。

早在春秋时期,在《诗经、郑风》中,有“衣锦褧衣,裳锦褧裳”的诗句描述,诗句中的“褧”,据东汉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和唐代大儒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的解释就是苘麻;而西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周公旦在所著的《周礼》中描述:“掌以时征缔给之材于山庄,征草贡之材于泽农”;文中所提到的“草贡”,即为苘麻;据明末清初植物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又有苘麻一种,成布甚粗,最粗者以充丧服”。

其实,披麻戴孝的丧服制度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当时的社会制度根据血缘的亲近疏远明确了不同的五种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所有的丧服均为苘麻所制作,只不过亲疏远近不同,佩戴丧服的时间不等而已;至今,我们还能在丧葬文化中见到孝子佩戴麻布、腰栓麻绳以示对亲人离去的哀思之情;我们从以上的典籍中不难发现,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先民已经拥有了苘麻制衣的编织技术了;苘麻,除了制衣编织的应用之外,它还广泛应用到古时的去疾良方中,在此不再赘叙。

说到苘麻的应用,我们不得不说一说苘麻的种植;在“丘中有麻,彼留子嗟;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诗经》中,我们可在字里行间看到当时的田园中,出现的鸡犬桑麻的身影;在苏轼的《浣溪沙》诗句中,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乡村美景描写;在陆游的“平池散雁鹜,绕舍栽桑麻”中,我们也能从中体味到宁静祥和的乡村烟火气;这些诗句的描述,说明了当时的先民,不仅种植过桑麻,也拥有了种植桑麻的技术;在汉代的五谷中,有“有麻而无稻”的记载;据不少地方志记载,苘麻是当时的一种重要作物,在民间分布极广。

事实上,苘麻是原产中国或亚洲热带的一种植物,其适应能力很强,适宜在高温、多湿与多光环境下生长,具有较强的耐涝、耐贫瘠能力;常见野生于荒野、洼地、路旁、塘边、地头田埂及田野间;据《本草纲目》记载:“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湿处,人亦种之;叶大如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其嫩子,小儿亦食之”。

其种子在10度以上时可以发芽,但发芽缓慢;种子在高于15度以上温度时,可以正常发芽出苗,但最适宜的发芽出苗适温要求在20度至25度之间;幼苗期生长适温要求在20度至30度之间,成株期日平均气温要求在20度以上;并且温度高、苘麻生长速度快、节间长、茎皮质量高、产量高;如在肥沃的土壤中密植,更利于获取优质高产的苘麻产品;一般情况下,清明时节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苘麻种子的适温发芽要求,清明之后的气候条件,也能满足苘麻幼苗的适温生长要求;所以,苘麻的适播季节,一般在清明前后;故民间有“清明麻,谷雨花”的农谚说法。

苘麻在自然状态下,种子没有休眠期,一般靠种子繁殖,也可用苘麻的茎秆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在自然环境中,苘麻的种子,也能靠风力、禽鸟、雨水、以及灌溉自然传播繁殖,但最主要的繁殖方式还是靠种子人工繁殖;苘麻的播种其实很简单,只要在适温期内,将苘麻的种子播入土壤,苘麻即可生根发芽生长;但要想让苘麻优质高产,则需要实施精细化的种管行为才能得以实现。

比如在择地时,尽量不要重茬连作种植苘麻;因为连作会导致苘麻生长不良,会降低苘麻的纤维产量,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种优质高产的苘麻,精细化整地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择定的田块,可在冬季深翻20厘米冻伐疏松土壤,等到初春顶凌时再结合耙耕足施底肥,建议每亩施入3000公斤至4000公斤的腐熟农家肥、150公斤的草木灰、40公斤的高钾中氮低磷型复合肥作为基肥。

苘麻可以采用条播的方式种植,也可采用穴播的方式点播,株距10厘米左右,行距50厘米左右,每亩用种量约3至4公斤;在播种时,应灵活把握薄地适度密植、肥地适度疏植的原则;在适播期内尽量早播,因为适期早播可为苘麻争取到充足的生育时间,可保障苘麻拥有较高的品质和产量,也能为苘麻早收获、早沤制赢得充裕时间;在播种时,如遇墒情不足,可采用先浇底水的办法,为苘麻发芽出苗营造适宜的墒情再播种。

当苘麻全部出齐苗后,在株高5厘米时,可根据需要进行一次间苗疏苗管理;疏除过于拥挤、簇拥、弱小、纤细、病态的幼苗,为合理定苗和营造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创造条件;当株高达到10厘米高度时,可以结合定苗再一次开展间苗疏苗活动;期间,可以结合每一次间苗,开展中耕除草活动,避免杂草争食养分并压制苘麻幼苗长势;苘麻在生长期内,如对产量和品质有要求,可结合实际苗情开展1至2次的追肥管理活动。

第一次追肥可在株高30厘米时开展,每亩随时施入15公斤的硫酸铵,并在垄间酌量撒施草木灰;在株高60厘米左右的时候,可开展第二次追肥管理活动;建议每亩追施30公斤的氮肥、15公斤的钾肥、10公斤的过磷酸钙,施入行间,并结合浇水促进肥效挥发;苘麻在生育期内,如遇干旱缺水时应及时灌溉,在低洼易涝的田块,如遇长期积水也应及时排涝降湿;在夏季多风多雨季节,还应及时培土稳棵,以防风雨吹倒折断麻杆。

因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种植环境不同、管理程度不同、苘麻的采收期不具统一性;不过,我们可将麻杆上长出5个蒴果,中上部仍在孕蕾开花,底部叶片开始枯黄脱落,中上部也有叶片泛黄时,作为苘麻成熟采收的标志;成熟的苘麻可以连根采收,也可用镰刀从茎基处割下麻杆;采收后的麻杆可以放到田间晾晒1至2天,让麻叶自然脱落;然后再打捆,沉入池塘沤制;留种的苘麻,可挑选植株高大健壮、节间距长、分枝节位高、无病虫害的植株,让其继续生长20天至30天;当植株上大部分蒴果颜色变褐转黑后,割下晾晒脱粒即可。

苘麻这种植物,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也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植物;它根系发达,根系入土较深、根群庞大,根量丰富;如果苘麻在良田里生长,它除了会与在田作物形成营养竞争关系之外,它还会在光源上压制在田作物,会给在田作物造成减产欠收的事实;所以,如无经济栽培之需,不建议苘麻在良田中栽培。

此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饰文化早已被蚕丝、棉花、皮毛、化纤等编织材料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苘麻这种植物的纤维粗糙、保暖性差、韧劲欠佳、易腐易烂等实力硬缺陷,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被淘汰出制衣原材料的范畴;尽管在编织行列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但也仅仅局限在搓绳、编织麻袋、制作蓑衣等低端应用中。

所以,在无经济需求的条件下,很少有人再大面积栽培苘麻这种植物了;而且,在现代化学除草剂的作用下,即便野生的苘麻也已很少见了;即便偶尔能见到几株散生的苘麻,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它,成为无人问津的、自生自灭的路边野草;不知再过一些年,还有多少人能够认得,记起这种在我国编织史上,曾经占有重要地位的苘麻植物?

#精品长文创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