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野菜你知道‬多少呢?在《中国野菜图谱》这本著作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些野菜的奥秘。该书的编撰并非一人之功,而是众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的陶桂全、郭志成、李新如、李凤珍、周洪飞、王焕琐、曹维群、林春竹、谢振远和周德勤等专家都为此书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见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傅国勋和李安仁两位学者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他们共同的努力,为我们呈现了一本详尽而丰富的野菜图谱,让我们对这些生长在大地上的自然馈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国野菜资源丰富,品种多,营养价值高,战时尤为重要。1982年起,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历经三年,在全国六大区调查,采集259种野菜标本,筛选出100个优质品种和57个参考品种,编绘《中国野菜图谱》。1986年,该图谱获军内外专家一致好评。1987年10月,总后勤部军需部正式发布该图谱,洪学智部长亲笔题书名。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就有25种。

它们分别是:蕨菜、苹、萹蓄、酸模叶蓼、酸模、藜、地肤、野苋、马齿苋、豆腐菜、牛繁缕、荠菜、龙牙草、地榆、水芹、荇菜、打碗花、野薄荷、枸杞、黄花龙牙、小白酒草、牡蒿、刺儿菜、蒲公英以及苦苣菜。

东北地区(辽、吉、黑)的57种野菜列举如下:

分株紫萁、牛繁缕、变豆菜、牡蒿、东业唐松草、水芹、蒌蒿、帐菜、兴安升麻、海乳草、关苍术、荚果蕨、诸葛菜、荇菜、刺儿菜、苹、荠菜、打碗花、蒲公英、萹蓄、龙牙草、薄荷、苣荬菜、水蓼、地榆、活血丹、山莴苣、酸模叶蓼、鹅绒委陵菜、枸杞、苦苣菜、酸模、天兰苜蓿、返顾马先蒿、小黄花菜、藜、歪头菜、黄花龙牙、小根蒜、地肤、茫芒香豌豆、白花败酱、山韭、绿苋、北锦葵、羊乳、玉竹、商陆、堇菜、桔梗、长萼鸡服草、马齿苋、鸡腿堇菜、荠苨、落葵、刺五加、小白酒草、野苋菜、豆腐菜、地锦草、车前草、鸭跖草、灰灰菜、鸭舌草、酢浆草、山蕨菜、猪毛菜、青蒿、野蒜、青箱子等。

华北地区(京、津、冀、晋、内蒙)的67种野菜:

蕨菜、水蓼、藜、商陆、荚果蕨、酸模叶蓼、地肤、马齿苋、苹、何首乌、青葙、落葵、东亚唐松草、酸模、绿苋、牛繁缕、鸡腿堇菜、堇菜、蒲公英、兴安升麻、刺五加、大车前、苣荬菜、诸葛菜、积雪草、黄花龙牙、山莴苣、荠菜、鸭儿芹、白花败酱、鸭跖草、豆瓣菜、水芹、羊乳、鸭舌草、龙牙草、海乳草、桔梗、小黄花菜、地榆、荇菜、荠苨、小根蒜、鹅绒委陵菜、打碗花、小白酒草、山韭、天兰苜蓿、薄荷、马兰、玉竹、歪头菜、活血丹、鼠麹草、长萼鸡眼草、茳芒香豌豆、枸杞、牡蒿、苦苣菜、决明、刺儿菜、蒌蒿、北锦葵、返顾马先蒿、萹蓄、华北大黄、牛膝。

华东地区(沪、苏、浙、皖、闽、赣、鲁、台)的74种野菜:

紫萁、绿苋、朝天委陵菜、酸叶胶藤、蕨菜、牛膝、天兰苜蓿、打碗花、菜蕨、莲子草、歪头菜、薄荷、苹、商陆、茳芒香豌豆、活血丹、蕺菜、马齿苋、决明、枸杞、波缘冷水花、落葵、堇菜、少花龙葵、萹蓄、牛繁缕、长萼堇菜、返顾马先蒿、水蓼、诸葛菜、鸡腿堇菜、半蒴苣苔、酸模叶蓼、荠菜、积雪草、大车前、何首乌、无瓣蔊菜、变豆菜、黄花龙牙、酸模、豆瓣菜、异叶回芹、白花败酱、藜、龙牙草、鸭儿芹、木鳖、地肤、白鹃梅、水芹、羊乳、青葙、地榆、荇菜、桔梗、荠苨、牡蒿、山莴苣、小根蒜、马兰、蒌蒿、苦苣菜、玉竹、小白酒草、野茼蒿、鸭跖草、长萼鸡眼草、鼠麴草、刺儿菜、鸭舌草、牛膝菊、蒲公英、小黄花菜。

中南地区(豫、鄂、湘、粤、桂)的74种野菜:

紫萁、绿苋、歪头菜、大车前、蕨菜、牛膝、决明、黄花龙牙、菜蕨、莲子草、堇菜、白花败酱、荚果蕨、商陆、长尊堇菜、木鳖、苹、马齿苋、积雪草、红瓜、蕺菜、落葵、变豆菜、羊乳、假蒟、牛繁缕、鸭儿芹、桔梗、大果榕、连蕊藤、异叶回芹、马兰、苹果榕、荠菜、水芹、小白酒草、波缘冷水花、无瓣蔊菜、荇菜、鼠麴草、萹蓄、豆瓣菜、酸叶胶藤、牡蒿、水蓼、龙牙草、打碗花、野茼蒿、酸模叶蓼、地榆、薄荷、刺儿菜、何首乌、羽叶金合欢、活血丹、山莴苣、酸模、羊蹄甲、枸杞、苦苣菜、藜、罗晃子、少花龙葵、刺芋、地肤、腊肠树、旋花茄、鸭跖草、青葙、铁刀木、半蒴苣苔、鸭舌草、圆锥菝葜、小根蒜。

西南地区(川、黔、滇、藏)84种:

分株紫、莲子、决明、大车、紫萁、商陆、守宫、黄花龙、蕨菜、马齿、堇菜、白花败、菜蕨、落葵、长萼堇、木鳖、荚果、牛繁缕、鸡腿堇、红瓜、苹、东亚唐、积雪、桔梗、蕺菜、连蕊、变豆、马兰、假蒟、荠菜、鸭儿芹、小白酒、大果榕、无瓣蔊、异叶回、鼠麴、苹果榕、豆瓣、水芹、牛膝菊、波缘冷、龙牙、海乳、萹蓄、地榆、荇菜、野苘、水蓼、鹅绒委、酸叶胶、刺儿、酸模叶、朝天委、打碗花、蒲公英、何首乌、羽叶金、薄荷、山莴苣、酸模、羊蹄、活血、苦苣、藜、罗晃、枸杞、刺芋、地肤、腊肠、少花龙、鸭跖、青箱、铁刀、旋花茄、鸭舌、绿苋、天兰苜、返顾马、圆锥菝、牛膝、歪头、半蒴苣、小根蒜。

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的野菜62种:

紫萁、蕨菜、荚果、萹蓄、商陆、天兰苜、桔梗、水蓼、马齿、歪头、马兰、酸模叶、牛繁缕、菜、小白酒、何首乌、东亚唐、茳芒香、鼠娴、酸模、诸葛、北锦葵、牡蒿、华北黄、荠菜、鸡腿堇、蒲公英、藜、豆瓣、积雪、鸭跖、地肤、龙牙、变豆、鸭舌、青箱、地榆、鸭儿芹、小根、绿苋、鹅绒委、水芹、山韭、牛膝、朝天委、海乳、玉竹、苣荬、荇菜、返顾马、长萼鸡、小黄花、打碗花、大车、北苍术、刺儿、薄荷、蓠打碗、苦苣、枸杞、黄花龙。

关于野菜的食用方法:

生吃

一些无毒,味好或带有酸甜味的野菜都可以生食,如苣荬菜、酸模叶蓼、华北大黄和小根蒜等洗净消毒后就可生食或调味拌食。这种吃法,维生素不会损失或损失很少。

炒食、煮汤或做馅

无毒和无不良异味的野菜,如地肤、野苋、荠菜、豆瓣菜、鸡冠菜、车轮菜、枪头菜、刺儿菜、革命菜、蕨菜和鸭跖草等,其嫩茎叶洗净后即可炒食或煮食。也可做馅,味道都很好

煮、浸、去汁后炒食

某些有苦涩味的野菜,如龙牙草,鹅绒委陵菜、苦凉菜、黄花龙牙和蒌蒿等,将其可食部分,洗净后,先用开水烫过或煮沸,再用清水浸泡,减除苦涩味后挤去汁水,炒食,这种吃法营养素损失较多。

做干菜

大部分野菜都可先经开水烫煮后晒成干菜或盐腌,以备缺菜时食用。此法主要适宜一些季节性强,采摘期较短而又易于大量采集的种类,如白鹃梅、东方唐松草、黄花菜、蕨菜等。


分株紫萁 别名:牛毛广

紫萁别名:水骨菜、老虎牙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状茎粗壮,斜升。叶簇生,直立,柄长20~30厘米,幼时密被绒毛;营养叶纸质,淡绿色,叶片三角状宽卵形,长30~50厘米,宽25~40厘米,顶部以下二回羽状,羽片3~5对,对生,奇数羽状;小羽片5~9对,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边缘有均匀细密的钝锯齿。孢子叶同营养叶等高或稍高,羽片和小羽片均短缩,小羽片变成条形,长1.5~2厘米,背面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死。

产地: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山东及陕西(秦岭以南)。

生境:生于林下或溪边的酸性土壤上。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状幼叶,与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或盐腌。

蕨别名:蕨菜、拳头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左右。根状茎长而横走,有黑褐色茸毛。叶疏生,幼嫩时拳状卷曲,分三义,叶柄肥厚·直立,淡绿色,被白色及棕色细鳞毛,易脱落,成长后叶片阔三角形或矩圆状三角形,长30~60厘米,宽20~45厘米,三回羽状;第一回羽片卵状三角形,对生,有长柄;第二回羽片矩圆状披针形,羽状分裂,柄极短;末回小羽片互生,矩圆形,圆钝头.全缘或下部有1~3对浅裂片或呈波状圆齿。叶近革质,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上有疏毛。孢子囊群沿叶边着生,连续成线形。

产地;广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较多。

生境:山坡草地或疏林下,喜生于湿润、肥沃而土层较厚的阴坡上。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状幼叶,与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或盐腌。

菜 蕨别名:水蕨菜、(蹄盖联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4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升,有密鳞片,鳞片狭披针形,边缘有细齿。叶簇生.厚草质,无毛或叶轴和羽轴下面有锈黄色绒毛,幼嫩时卷曲,不分叉,成长后伸直展开,淡绿色;叶柄长50~60厘米,基部有疏鳞片;叶片矩圆形,宽30~60厘米,二回(少有一回)羽状;羽片互生·有柄;小羽片披针形,长4~6厘米,宽0.6~1厘米,渐尖头,基部近截形,两侧稍呈耳状,边缘有齿或浅裂;裂片边缘有小锯齿。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孢子囊群生于裂片背面羽状脉上,呈褐色隆起的条纹。

产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

生境:山谷林下湿地或路旁沟边。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状幼叶,与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或盐腌。

荚果蕨别名:黄瓜乔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90厘米。根状生直立,叶簇生,型,有柄;营养叶幼嫩时脊卷.鲜绿色·辆有深槽。成长后叶片伸展,草质,矩圆状倒披针形.长15~90厘米宽|1~25片米,叶轴和羽轴偶有棕色将毛.二回羽状深裂;羽片40~60对,互生,下部10多对向下逐渐缩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最大,长10~15厘米,宽1.2~2厘米;裂片矩圆形,圆头·边缘有波状圆齿或两侧基部全缘;叶脉羽状,侧脉不分枝。他子叶较短,由叶簇中间抽出,挺立,有长辆,·川羽状.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英果状,包被孢子曩群.老熟时深褐色。

产地:东北,华北、陕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生境:林下或山谷荫湿之处。

食用方法:4~6月采拳卷状幼叶,与肉炒食,味美,可晾干成干菜或盐腌。

苹别名:四叶菜、田字草


形态: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分枝.顶端有淡棕色毛,茎节远离,向上发出至数叶。叶柄细、长5--20厘米;叶片由1枚倒三角形的小叶组成,呈十字形,绿色,草质.无毛。叶脉由小叶基部辐射状分叉.伸向叶边。孢子果卵圆形,被毛,长2~4毫米,通常2~3枚簇生于叶柄基部的短梗上,短梗单一或分叉。

产地: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达华北、陕西和辽宁。

生境:水稻田和沟塘边。

食用方法:春、夏、秋均可采食,采鲜嫩茎叶洗净,炒食或做汤。

蕺菜别名:鱼腥草、臭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有腥臭味;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有细腺点。绿色.有时下而带紫色;叶柄长1-3厘米,常有疏毛;托叶膜质,条形,长1~2厘米,下部常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上端,与叶对生,长约1~1.5厘米,基部有1片白色花瓣状值片;化小,无花被,只有极小的1枚苞片。蒴果顶端开裂。

产地;长汇以南各省区。

生境:田埂、水沟等阴湿处。

食用方法:夏、秋季节采摘嫩茎叶,开水烫过·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汤,也可凉拌吃。冬、乔季可挖嫩根茎洗净腌吃。

假蒟别名:毕拨菜、鸽蒟、蛤蒟、猪拨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基部匍匐,逐节生根;小枝近直立,幼嫩时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片近膜质,有细小腺点.嫩时黄绿色.上面光亮,宽卵形或近圆形,长6~12厘米,宽6~10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浅心形或截平,两侧近相等,上面无毛,下面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下面凸起,最上,对离基7~20毫米,从中脉发出,弯拱上升至叶片顶部与中脉汇合;上部的叶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柄长2~5厘米;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聚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5~2厘米,直径2~3宅米;雌花序长6~8毫米。

产地: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西藏东南部。

生境:疏林或竹林下。

食用方法:3~6月采嫩茎叶,开水烫后炒食或做汤。

大果榕别名:牛奶果、木瓜果


形态:乔木,高5~10米,树冠宽阔,树皮灰色,有乳汁。幼枝略被柔毛。叶互生,纸质,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6~13厘米,先端渐尖至急尖,基部浅心形至宽楔形,边缘在1/3以上有几对不规则粗锯齿,表面无毛,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密生小瘤体,幼叶中脉和侧脉疏生白色细毛,基生卟脉三出,侧脉4~5对,在下面隆起,近基部一对与其他侧脉相距较远;叶柄长4~6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1.5厘米,早落。榕果簇生于老茎发出的短枝上,梨形或近球形,直径3~6厘米,熟时深红色,味甜可食,顶部压扁,莲座状顶生苞片稍凸起,基部收狭为短柄。

产地: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原脱)。

生境:山谷疏林中。

食用方法:全年可采嫩尖和嫩叶炒食;夏秋采果,可生食,味甜,未成熟的果可煮食。

波缘冷水花别名:石油菜


形态:多年生肉质草本,卷叶无毛·光亮。苍高8-15厘米;叶对生,叶片宽卵形或菱状宽卵形,长宽各约0.6~1.8厘米.先端钝或近圆形,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稍呈波状或全缘,钟乳体密生,具不明显的基出脉3条,叶柄长0.2-1.7厘米。雌雄同株;花极小,白色,雄花序梗长达1.8厘米.雌花序无梗或梗极短。瘦果扁卵形,长约0.8毫米,光滑。

产地:福建、广尔、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西部及河南西南部。

生境:林中石上、岩缝,阴湿的墙壁上也有生长。

食用方法:夏秋季节,全株采回洗净,即可炒食或做汤。

萹 蓄别名:扁竹、猪牙草、鸟蓼、地蓼扁竹


形态:·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苍自基部分枝,平卧或上升,有棱角。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1.5~3厘米,宽5~10毫米.顶端稍尖,基部楔形,全缘;托叶鞘膜质·下部褐色,上部无色透明,有不明显脉纹.易破裂。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细而短,顶部有关节;花被5深裂,裂片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瘦果卵形,有3棱,长2.5~3.5毫米,黑褐色.密生小点.无光泽。

产地:全国各省区均产。

生境:田野、荒地,路旁及水湿地,为习见的野草。

食用方法:2~7月采摘嫩茎叶,炒食或切碎后与面粉混合蒸食,味道很好。也可做下菜。

酸模叶蓼别名:大马蓼、马蓼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节部膨大。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大小变化很大,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黑褐色色斑,下面淡绿,沿主脉及叶缘有粗硬毛,侧脉显著;托叶鞘筒状,膜质,淡褐色,顶端截形,无缘毛或有短缘毛。花序由数个花穗构成总状;花穗顶生或腋生,紧密;花被通常4深裂,淡绿色或粉红色;雄蕊6枚;花柱2枚,向外弯曲。瘦果卵形,扁平,两面微凹,长2-~3毫米,黑褐色,光亮,全部包于宿存花被内。

产地:我国南北各省。

生境:路旁湿地或沟渠水边。

食用方法:春季采嫩苗或嫩芽,洗净切碎可拌面蒸食,也可开水烫后炒食。

何首乌别名:夜交藤、紫乌滕、首乌、交藤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细长.先端具膨大的块根,皮黑紫色,断面紫红色。茎缠绕,长3~4米,中空,多分枝,基部木质化。叶片卵形,长5~7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细长,通常比叶片短;托叶鞘短筒状,膜质,褐色。花序圆锥状,大而开展,顶生或腋生;花小.多数,白色或黄白色;苞片小,膜质,内有1~3朵花;花被5深裂,裂片不等大,外轮3片肥厚,长约2毫米,背部具翅,并下延至花梗节部,结果时增大,形成果实外面的3片纵翅,长约6毫米;雄蕊8枚,短于花被;花柱3。瘦果椭圆形,有3锐棱,两端尖,黑褐色,有光泽,全为扩大的花被所包;果梗细,下垂。

产地: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等省区。

生境:河边、灌木丛巾或山脚阴处。

食用方法:春秋季节采摘嫩叶,开水烫后炒食,块根即为中药何肖乌,又可制粉或酿酒。

华北大黄别名:大黄、山大黄、波叶大黄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肥厚。茎粗壮,直汇,表面有纵沟纹,无毛,通常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柄下部带红紫色;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15~25厘米,宽7~18厘米,顶端圆钝,基部近心形,边缘波状,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稍有短毛;叶脉3~5条,由基部发出,在上面带紫红色;茎生叶较小,有短柄或近无柄;托叶鞘膜质,暗褐色。花序圆锥状,顶生;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多数,小形,白色;花被片6,成2轮,宿存;雄蕊9;花柱3。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顶端略下凹,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

产地;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区。

生境:山坡、路旁,常见于草原。有时蛇盘据其下.采时注意。

食用方法:春木和夏初采嫩苗,烫后炒食或做汤,嫩叶用开水烫过,清水漂洗,炒食或掺入面粉蒸食;基生叶柄嫩时可去皮生食、酸甜可口,有奶味,也可加白糖溜炒。

酸模别名:酸溜溜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直立,细弱,通常不分枝,中空,表面有沟槽。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矩圆形,长3~11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箭形,全缘;茎上部的叶较小,披针形,无柄;托叶鞘膜质,斜形。花序圆锥状,顶生;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椭圆形,2轮;雄花内轮花被片长约3毫米,外轮的较小,雄蕊6;雌花内轮花被片在果时增大,包被果实,圆形,全缘,基部心形,外轮的不久即反折向下紧贴花梗;柱头3,画笔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有光泽。

产地;我国南北各省区。

生境:山坡、沟谷、水边、路旁等潮湿肥沃的土壤。

食用方法:3~5月间采嫩苗,6~9月间采嫩叶,开水烫过漂洗后炒食或做汤,或掺入面粉蒸食。茎味酸,可生食。

藜别名:灰菜、灰条菜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茎直立,有绿色或紫色的条纹,多分枝。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牙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被臼粉粒,幼时更多.叶质柔嫩;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小,数朵簇生于枝条的叶腋内;花被片5,离生,卵形,背部有绿色隆脊,被白粉.通常包围小胞果;雄蕊5,突出花被外,柱头2;种子横生,扁圆形,黑色,光亮,胚环形。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生境:为极常见的杂草,多生于路边、荒地、田间、宅旁等地。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茎叶,先用开水烫过再用清水泡数小时后,炒食或做汤。大量或长期食用时有人会发生光过敏、浮肿或皮肤痒感。一般认为茎端有红色粉粒的红心红叶更易引起反应,应避免采食。

地肤别名:扫帚菜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分枝斜上,淡绿色或浅红色,幼时有白色柔毛。叶互生,无柄,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3~7毫米,全缘,多数无毛,幼叶或边缘常有白色长柔毛,逐渐脱落。花两性或间有雌性,通常!~3个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花黄绿色,无柄;花被5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裹子房,果期背部生三角状横突起或翅;雄蕊5,伸出花被外;花柱极短,柱头2,丝状。胞果扁圆形,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黑褐色,稍有光泽。

产地:广布于全国各地。生境:山野荒地、田园路边、村舍旁或栽培。

食用方法:3~7月采嫩茎叶,炒食或做馅,味道很好。亦可烫后晒成干菜。

牛膝别名:山苋菜、怀牛膝、白牛膝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细长,丛生,圆柱形。茎直立,方形,有条纹,节部膝状膨大,节上有对生的分枝。叶对生,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被柔毛;叶柄长5~20毫米。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和总花梗密生绒毛,花后总花梗伸长,花向下折而贴近总花梗;每花有1枚苞片和2枚小苞片;苞片卵形,先端尖锐;小苞片针刺状,基部两侧各有1卵状膜质的小裂片;花被片5,披针形,长3~5毫米,绿色,具1脉,边缘膜质;雄蕊5,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顶端平圆,波状。胞果矩圆形,长约2毫米。

产地:除东北、新疆外,各省区都有分布。

生境:山坡林下、沟边。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4~8月采嫩茎叶炒食,味美,助消化。

莲子草别名:虾钳菜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茎上升或匍匐,多分枝,有纵沟,沟内有柔毛,在节处有柔毛。叶对生,近肉质,条状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1~8厘米,宽0.2~2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有不明显锯齿。头状花序腋生,无柄;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白色,于膜质,宿存;能育雄蕊通常3,花丝基部合生成环状。胞果倒心形、边缘常有狭翅,包于花被内。

产地:长江以南各省区。

生境:多生于水沟边,潮湿处。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茎叶,开水烫后炒食或煮食。

绿苋别名:野苋、皱果苋、野咸菜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少分枝。叶卵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9厘米,宽2.5~6厘米,顶端微缺,稀圆钝,具小芒尖,基部近截形;叶柄细弱叶片近等长。花单性或杂性,成腋生穗状花序,或再集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披针形;花被片3,矩圆形或倒披针形,膜质,背面有绿色隆脊;雄蕊3枚。胞果扁球形,极皱缩,不开裂,超出宿存花被片。

产地:我国南北各地。生境:多生于田野、路旁和旷地。

食用方法:3~5月采摘嫩茎叶,炒食,其味比栽培的苋菜更美。可晾干做成干菜。

青 葙别名:鸡冠菜、野鸡冠、花白鸡冠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具条纹,通常分枝。叶互生,薄纸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全缘。穗状花序单生于茎顶或分枝末端,圆柱形或圆锥状,长3~10厘米;苞片、小包片和花被片干膜质,幼时淡红色,后变为银白色;雄蕊5,花药粉红色,丁字状着生,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胞果球形,盖裂;种子数粒,肾状圆形,黑色有光泽。

产地:云南、贵州、四川、河北、陕西、甘肃和华东、中南等省区。

生境:喜生于荒野、路旁、山沟、河滩、沙丘等疏松土壤。为旱田杂草,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或嫩叶,开水烫后漂去苦水,加调料拌食或炒食。种子可代芝麻做糕点用。

商陆别名:山萝卜、大苋菜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全株无毛。主根肥大,肉质,圆锥形,外皮淡黄色,内面白色或淡白色。茎直立,肉质多汁。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1~30厘米,宽5~11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而下延,侧脉羽状,全缘,质柔嫩;叶柄长2~3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直立,圆柱状,长10~20厘米;花两性,直径约8毫米;花被片5,白色,后变淡红色;雄蕊8(-10)枚,花药淡粉红色;雌蕊(一5)8(-10),离生,花柱向内弯曲,柱头不明显。浆果,由分果组成,扁球形,熟时黑紫色。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华东、中南和西南各省区。

生境:喜阴湿,生于林下、路旁及宅旁,也有栽培。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茎叶,开水烫后,再用清水浸泡数小时炒食或煮食。

马齿苋别名:马齿菜、马蛇子菜、蚂、蚱菜


形态:一年生肉质草本。茎平卧或斜向上,自基部多分枝,无毛,淡绿色或带紫红色。叶互生,倒卵形,长1~3厘米,宽5~14毫米,先端圆钝或平截,有时微凹,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或带紫红色,叶柄极短。花黄色,通常3~5朵簇生于枝端叶腋,无梗;尊片2,对生,卵形,基部与了房连合;花瓣5,倒卵状矩圆形,午时盛开;雄蕊通常8枚或更多;子房半下位,1室,柱头4~6裂。蒴果圆锥形,盖裂;种子多数,黑色,表面有小疣状突起。

产地:遍布全国。

生境:常生于田间、路旁、菜园、荒地,为主要田间杂草之一。

食用方法:5~9月采嫩茎叶,开水烫后,轻轻挤出汁水,加调料拌食或炒食,滑软可口,也可做干菜。

落 葵别名;胭脂菜、豆腐菜、藤菜


形态:一年生肉质草本。茎长达数米.分枝,绿色或淡紫色,全体光滑无毛。叶互生,卵形或近圆形,长3~12厘米,宽3~11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缘;叶柄长1--3厘米。穗状花序腋生,长5~20厘米,小苞片2,萼状.宿存;尊片5,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枚,生于萼管口,与萼片对生;花柱3。果实卵形或球形,包于宿存的肉质萼内。

产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或在南方逸为野生。

生境:山坡、田埂或村寨旁。

食用方法:2~12月采摘嫩叶或嫩茎尖,洗净炒食,或与豆腐一起煮汤吃,鲜美可口。

牛繁缕别名:鹅肠菜(石竹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20~60厘米,多分枝、枝细弱,铺散。叶卵形或宽卵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无毛,质薄,上部叶无柄.下部叶有柄,柄长5~10毫米。花顶生枝端或单生叶腋,多数集成聚伞花序;花梗细,长0.5~2厘米,被短柔毛,花后下垂;尊片5,卵形,基部连合,外面有短柔毛;花瓣5,白色,长于萼片,顶端2深裂至基部;雄蕊10,稍短于花瓣;子房矩圆形,花柱5,短线形。蒴果卵形,5瓣裂,每瓣顶端再2裂;种子多数,扁圆形,褐色,表面具瘤状突起。

产地:我国南北各省区均产。

生境:山坡、路旁、田间,草地等较阴湿处。

食用方法:春夏季采嫩苗或嫩叶,开水烫后炒食或煮食。

兴安升麻别名:升麻、苦力芽、北升麻、苦龙芽菜


形态:1~2米,无毛或疏生柔毛。叶为2~3回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披针状卵形或斜卵形,长6~12厘米,宽2~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至近圆形,稀为宽楔形或微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状牙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淡,沿脉稍有短毛;顶生小叶较宽大,3深裂或3浅裂。雌雄异株,复总状花序。雄花序长达30厘米,雌花序稍短,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短柔毛和腺毛;萼片5,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早落;退化雄蕊2~3(4)枚,二叉状分裂;雄蕊多数;心皮3~7,疏生短柔毛或无毛,有短柄或无柄。菁葖果倒卵状椭圆形,长7~8毫米。

产地:东北和华北。

生境:林下、林缘灌丛和林边草甸。

食用方法:4~6月采嫩苗,用开水烫,再用清水浸泡,减除苦味后炒食或做汤。

东亚唐松草别名:猫爪子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1米,无毛,叶为3~1回三出羽(毛茛科)状复叶,有柄,轮廓卵状二角形,长8~26厘米,最基部羽片常为3~4回羽状,上部的羽片通常为二回羽状;小叶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3.5厘米,宽1~3厘米,基部圆形或圆楔形.有时歪斜、3浅裂,中裂片具3个大圆齿,稀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叶脉隆起,两面无毛。花序圆锥状,长10~35厘米,具多数花;花小,淡黄色,花梗下垂;萼片4,绿白色,狭卵形;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细丝状,花药狭矩圆形;心皮4~7,稀更多。瘦果无梗.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2~4毫米,纵肋明显,宿存,柱头具宽翼。

产地: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区。

生境;灌丛、林缘、山坡草地和山谷沟边。

食用方法:春季采未展开叶的嫩茎,开水烫后炒食。

连蕊藤别名:滑板菜

形态:草质藤本。茎长3~5米,有沟纹,被柔毛,有时变无毛。叶片矩圆形.椭圆状矩圆形,稀卵形,长12~22厘米,宽8~1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边缘近全缘,或具浅波状至深波状牙齿;基出脉5~7条,中脉上的侧脉每边2~3条,弯拱上升,在下面突起;叶柄长7~12厘米,基部弯拐;叶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较苍白,被灰黄色柔毛。聚伞花序腋生,常成对,分枝极叉开。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花梗长1.5毫米;萼片6,长2~2.5毫米,宽约0.8毫米,外面3枚较大,矩圆形,外面被毛;花瓣6,小于尊片。雌花有退化雄蕊6;核果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外果皮薄,内果皮密生短刺。

产地: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南部和广西。

生境:山坡林缘及灌丛中。

食用方法:3~6月采嫩尖或嫩叶,炒食或煮食。

荠菜别名:荠、荠菜花、菱角菜、护生草

形态:一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40厘米,有分枝,被单的或分岐的白色柔毛。基生叶莲座状丛生.长可达10厘米,大头羽状分裂,顶生裂片三角状或卵状披针形,两侧的裂片浅裂或为不规则的机锯齿状,具长叶柄;茎生叶互生,矩圆形或披针形,长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两面绿色,有细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直径2毫米,有长梗,后仲长约达1厘米;哲片4,绿色,具白色边;花瓣4。短角果倒三角形,扁平.顶端微凹;种子2行,椭圆形,细小,淡棕色。

产地;全国各省区。

生境:常生于田边、路旁、沟边、荒地,偶有栽培供作蔬菜。

食用方法:3~5月采嫩茎叶,炒食或做汤,风味清香;与肉做馅,味道更美。

豆瓣菜别名:西洋菜


形态:多年生水生草本,高10~50厘米,全体无毛。茎匍匐且漂浮,节节生根,多分枝。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4对,矩圆形或近圆形,顶端·枚较大,有少数波状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直径3毫米,白色,具柄、花瓣长于花萼。长角果具柄,圆柱形,长1~2毫米,直径1.5~2毫米,有短喙;种子多数,成两行,卵形,褐红色。

产地:华北、陕西、河南、湖北、江苏、西南和华南等省区。

生境:溪畔、塘边和山沟流动的浅水中。珠江流域常栽培作冬春季蔬菜。

食用方法:春夏秋都可采摘,采回嫩茎叶开水烫过,加调料拌食或炒食;也可做馅,都很好吃。

诸葛菜别名:二月蓝


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有霜粉,无毛。茎圆柱形,直立,不分枝或茎部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有柄,大头羽状分裂,长3~8厘米,宽1.5~4厘米;顶裂片大,圆形或卵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波状钝齿;侧生裂片小,2~4对,歪卵形;苍上部叶狭卵形或矩圆形,不裂,基部两侧耳状.抱苇。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直径2~3厘米;瓣片倒卵形或近圆形,向基部逐渐狭细成丝状爪。长角果线形.长7~10厘米,具4棱,先端有1.5~2.5厘米长的果喙;种子排成1列,卵状矩圆形,长约2毫米.黑褐色。

产地: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

生境:山地、平原、路旁、地边或杂木林林缘。

食用方法:春夏和初秋采摘嫩茎叶,开水烫后,漂去苦水,即叮炒食

无瓣蔊菜 别名:蔊菜、南蔊菜、野雪里蕻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10~15厘米,直立或铺散,柔弱,近基部分枝。下部叶有柄,提琴状羽状分裂,长2~10厘米,顶生裂片宽卵形,侧生裂片小;上部叶无柄,卵形或宽披针形,两端渐狭,边缘具不整齐的牙齿状锯齿,稍有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极小,无花瓣;尊片4,矩圆形,淡绿色。角果线状圆柱形,长2~2.5厘米,宽1~1.5毫米,直伸;果梗纤细,长4~5毫米;种子每室1列,多数,细小,卵形,褐色。

产地:长江以南各省区。

生境:生于草地、路旁、田间及山野较阴湿的地方,为一种常见杂草。

食用方法:3~6月采嫩茎叶,洗净切碎,加调料拌食或炒食,也可与主粮掺合煮食,味似油菜。

鹅绒委陵菜别名:人参果、蕨麻、鸭子巴掌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肉质,常膨大呈纺锤形。茎匍匐细长,节上生根,微有长柔毛。基生叶多数,为羽状复叶;小叶3~12对,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长1~3厘米,宽0.6~1.5厘米,先端圆钝,边缘有重锯齿,下面密生白色棉毛;叶柄长;托叶大,有耳;茎生叶有少数小叶。花单生于长匍茎的叶腋,黄色,直径1~1.8厘米,花梗长1~7厘米。瘦果卵形,具洼点,背部有槽。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

生境:山坡、河谷或湿润草地。

食用方法:3~6月采摘嫩茎叶,先用开水烫过,冷水浸泡去涩味然后炒食;秋季或早春采挖块根,煮稀饭,味香甜。

朝天委陵菜别名:老鹳筋


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高10~50厘米,平铺或倾斜伸展,多分枝,疏生柔毛。羽状复叶;基生叶有小叶7~13枚,小叶倒卵形或矩圆形,长0.6~3厘米,宽4~15毫米,先端圆钝,边缘有缺刻状锯齿,下面近无毛或徽生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有时为三出复叶;托叶宽卵形,3浅裂。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8~15毫米,有时可达30毫米;花黄色,直径6~8毫米。瘦果卵形,黄褐色,有纵皱纹。

产地: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西等省区。

生境:田边、路旁、沟边或沙滩等湿润草地。

食用方法:3~6月采摘嫩茎叶,先用开水烫过,冷水浸泡去涩味然后炒食;秋季或早春采挖块根,煮稀饭,味香甜。

地榆别名:黄香瓜、小紫草、山红枣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茎直立,有沟棱,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近于无柄,两侧膨大展开,附有半圆环抱状的托叶;小叶5~11(~19),矩圆状卵形至矩圆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圆而尖的锯齿,两面无毛;小叶有短柄,柄基部具有一对有齿的小托叶。花小,密集成顶生的矩圆形的穗状花序,总花梗细长;尊片4,花瓣状,紫红色;无花瓣;雄蕊4。瘦果褐色,包于宿存的萼内。

产地:我国南北各省区。

生境:山坡、草地及高山草甸灌丛中。

食用方法:3、4月摘嫩苗,夏秋季采嫩叶,开水烫过,清水漂洗去苦水,然后炒食,花穗也可食用。

羽叶金合欢别名:臭菜、南蛇簕藤


形态:攀扱多刺藤本;小枝和叶轴都有锈色短柔毛。叶柄基部及叶轴上羽片着生处各有一凸起的腺体;二回羽状复叶,羽片22~30对;小叶密集,30~45(50)对,无柄,条状,长8~10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稍钝,基部截形,有缘毛,中脉靠近上边缘。头状花序直径约1厘米,单生或2~4组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总花梗长1~2厘米,被淡黄褐色柔毛;花污白色;萼钟状,微有毛,花冠长约2毫米,长于尊。荚果薄带状,直,长15~20厘米,宽2~3厘米,有柄,边缘稍增厚,呈浅波状;种子8~12 颗。

产地:云南、广东。

生境:山坡疏林边缘或水旁小树丛中,傣族寨中时见栽培。

食用方法:4~6月采嫩梢,长约25厘米,炒食或烫后凉拌,切碎炒蛋,风味胜过香椿。

羊蹄甲别名:白花树、白花羊蹄甲


形态:乔木,高3~15米。叶形变化较大,圆形至宽卵形,长7~9厘米,宽9~11厘米,先端2裂至叶片的1/4-1/2,裂片钝头,基部心形至截形,有脉9~11条,下面被带灰色的短柔毛;叶柄长2.5~3.5厘米。花大,先叶开放,排列成少花的短总状花序;萼佛焰苞状,顶端全缘,被短柔毛,有明显的腺体;花瓣5,倒披针形或倒卵形,淡粉红色或白色,具紫色及黄色线纹,边缘卷曲;能育雄蕊5枚;子房有长柄,被短柔毛。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扁平,有种子10-15颗。

产地: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

生境:生于丛林中,或栽培作行道树及庭园树。

食用方法:1~5月采花,摘取花瓣直接炒食,花后采嫩叶和嫩豆荚,用开水烫后炒食。

腊肠树别名:黄花、阿勃勒


形态:乔木,高可达15米。偶数羽状复叶,长30~40厘米;小叶对生,4~8对,卵形至长卵形,长8~13厘米,宽3.5~7厘米,先端渐尖而钝,基部楔形,全缘,初时两面都有微细柔毛,后变无毛;叶脉纤细,在两面均明显。总状花序大,松散下垂,长可达30厘米以上;花与叶同时开放,淡黄色,直径达4厘米;花梗细瘦,长6~8厘米;尊片5,长卵形,开花时向后反折;花瓣倒卵形,近等大,具明显的脉;雄蕊10,下面3枚花药较大。荚果圆柱形,长30~60厘米,直径约2厘米,黑褐色,不开裂,有3条槽纹,常于冬季悬挂于裸枝上;种子藏于深色果肉内为横隔膜所分开。

产地:我国南部各省区。

生境:村寨附近常见栽培,作观赏树木。

食用方法:4、5月间采嫩叶,5、6月间采花开水烫后,漂洗,炒食或做汤。英果瓤味甜可食,也入药作缓泻剂。

铁刀木别名:挨刀树、黑心树


形态:乔木,高5~12米。偶数羽状复叶,长20~30厘米,叶轴顶端常有针状长尖头;小叶6~10对,对生,革质,椭圆形,长3.5~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微凹.具小尖头,基部圆形,仅下面疏生短毛;托叶早落。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排成圆锥状,花序轴密生黄色柔毛;花大,黄色;萼片5,外面的较小,里面的较大,圆形;花瓣5,宽倒卵形,有短爪;雄蕊10枚,上面3个不发育,下面2个花药较大;子房被白色细毛。荚果扁,条形,长15~30厘米,宽1~1.5厘米.向基部渐狭,边缘加厚,熟时带紫褐色,有种子10~20粒。

产地:广东、海南、云南南部。

生境;多栽培作薪炭林和行道树或作庭园观赏树木。

食用方法:4、5月问采嫩叶和花,开水烫后炒食或做汤。

天蓝苜蓿别名:天蓝、黑荚苜蓿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20~60厘米,伏卧或斜问上,有疏毛。叶具3小叶;小叶倒卵形、圆形、广椭圆形,长宽0.7~2厘米,先端钝圆,微缺,上部有锯齿,基部宽楔形,两面均有白色柔毛;托叶大,斜卵形,有柔毛。花10~15朵密集成头状花序;花尊钟状,尊筒短,尊齿长;花冠黄色,稍长于花萼。荚果弯,略呈肾形,成熟时黑色,具纵纹,内含种子1颗;种子黄褐色。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和四川、云南等省。

生境:荒坡、路旁、河岸较潮湿的草地,也适应于干燥地区。

食用方法:春季和夏初采摘嫩茎叶,炒食、作汤或作馅。还可腌成咸菜吃。

罗晃子 别名:酸角、酸豆酸梅(豆科)

形态:常绿乔木,高6~20米。偶数羽状复叶,长5~10厘米;小叶8~20对、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2厘米,宽5一8毫米,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花序为侧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花梗在萼下有节;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花瓣仪上面3片发达,黄色,具紫红色条纹,长1厘米左右·边缘有皱褶,下面2片退化呈鳞片状;雄蕊仅3枚发育,中部以下合生呈上弯的管状,其余雄蕊退化呈刺毛状。荚果圆柱形,直或微弯,长3~4厘米,宽4~15毫米,外皮薄脆,褐色。

产地: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

生境:村寨屋旁常见栽培,或为野生。

食用方法:3~6月采带红色的嫩叶,开水烫过,清水漂洗后炒食,成熟的果可生吃,味酸甜,可作清凉饮料。种子可磨粉,掺入面粉蒸食。

守宫木别名:越南菜(大戟科)

形态:灌木,高1~1.5米,全体无毛。小枝绿色,略有棱角。叶互生,二列,卵形、披针状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10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有短尖头,基部钝或圆形,稀楔形,全缘,薄纸质,背面苍白;叶柄长2~4毫米;托叶微小,锥状,宿存。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数朵簇生于叶腋;雄花花萼盘状,6浅裂,淡紫红色,直径5~10毫米,有雄蕊3枚,无退化子房;雌花花萼6深裂,果期增大;子房3室,每室2胚珠;花柱3,2裂。蒴果扁球形,直径达1.7厘米;种子三棱形,长约7毫米。

产地:云南南部和四川(峨眉、洪雅)。

生境:林下、路旁及山脚草丛中,也常见村寨中零星栽植,以嫩叶作蔬菜。

食用方法.全年均可采摘嫩叶,炒食或煮汤,味道鲜美。

北锦葵别名:马蹄菜山榆皮(锦葵科)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40~100厘米,直立或上升。叶具长柄,下部及中部叶叶柄比叶片长2~3倍,上部叶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长;叶片近圆形,基部深心形,上部5~7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顶端钝圆或锐尖,边缘具圆齿,上面通常无毛,下面疏生星状柔毛,单毛或二叉状毛。花多数,近无柄,簇生于叶腋,有时混生极少数具柄的花;小苞片3,离生,条状披针形;尊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锐尖,背面具星状柔毛,边缘有较多的硬毛;花瓣比尊片长0.5~1倍,淡紫红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顶端微凹;雄蕊筒上具倒生毛。果略呈盘状,种子暗褐色。

产地: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生境:生于山坡、路旁,庭园及杂草地。

食用方法:春夏季节采嫩叶,炒食、作汤或做馅,味美可口。老叶晒干掺入面粉蒸食。

其他:本种与广布全国各地的冬寒菜(Malva verticillataL.)相近似,不同点在于冬寒菜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片基部微心形,靠近叶柄处微下延,常生于平原旷野、人家附近,或栽培作蔬菜。

鸡腿堇菜别名:鸡蹬菜(堇菜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15~40厘米,直立,通常2~6丛生。叶片心状卵形或卵形,长3.5~5.5厘米,宽3.2~4厘米,先端短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浅心形至深心形,边缘具钝齿,两面被细短毛或沿脉有毛;托叶大,长1~3厘米,宽0.3~1厘米,羽状深裂,裂片细而长,有时为牙齿状中裂或浅裂,基部与叶柄合生,表面及边缘生细毛。花有长梗,小苞片生于花梗中部或上部;尊片5片,条状披针形,基部附器末端截形,不显著;花瓣5片,白色或淡紫色,下瓣内面中下部具紫脉纹,连距长1~1.5厘米。蒴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无毛。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浙江。

生境:林下、林边或草地上。

食用方法:春季和初夏采嫩苗或嫩尖,用开水烫过,炒食或做汤,也可掺入面粉蒸食。

长萼堇菜别名:地黄瓜地丁草(堇菜科)

形态:无茎、簇生草本。叶全部基生,三角状卵形、近三角形或戟形,长2~5厘米,宽1~3厘米,先端微钝或急尖,基部宽心形,稍沿叶柄下延,边缘有小锯齿,两面通常无毛,上面有乳头状白点;托叶与叶柄合生,其分离部分狭披针形,全缘或有疏齿。花柄略长于叶,近中部或中部以下有条形的苞片;尊片5片,披针形,基部附器长2~3毫米,下面2片顶端有小齿;花瓣淡紫色,长10~12毫米;距管状,长2.5~3毫米。蒴果椭圆形,长6~8毫米。

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生境:草地,田边、路旁。

食用方法:春季和初夏采嫩苗或嫩尖,用开水烫过,炒食或做汤,也可掺入面粉蒸食。

堇菜别名:堇堇菜(堇菜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8~20厘米,直立或斜升。基生叶叶柄较长,有翼,叶片宽心形或肾形,长1.2~3.6厘米,宽1.5~3.8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浅心形或深心形,边缘具浅波状圆齿,两面近无毛,托叶狭披针形,一半以上与叶柄合生,边缘疏具细齿;茎生叶少,疏生,有短柄,托叶矩圆状披针形,离生,通常全缘。花小,腋生,具长梗,小苞片生于花梗中上部;尊片5片,披针形,基部附器很小;花瓣5片,白色,下瓣中下部具紫色条纹,距短,囊状,长约3毫米。蒴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无毛。

产地: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生境:湿草地、草坡、路旁、灌丛及田野、屋边。

食用方法:4、5月间采嫩苗或嫩尖,开水烫过炒食,也可凉拌或做馅。

刺五加别名:剌拐棒(五加科)

形态: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刺直而细长,针状,向下,基部不膨大。掌状复叶有小叶5枚,稀3枚;叶柄常疏生细刺,长3~10厘米;小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5~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边缘有锐利的重锯齿,侧脉6~7对,两面明显;小叶柄长0.5~2.5厘米。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6个组成稀疏的圆锥花序,具多花,直径2~4厘米;总花梗长5~7厘米,无毛;花梗长1~2厘米;尊绿色,具5齿;花瓣5,卵形,淡紫黄色;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具5棱,黑色。

产地:东北、河北、山西等省区。

生境: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或林缘灌丛中。

食用方法:春季采初发的嫩芽和幼叶,开水烫过,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汤,味清香,也可晒干菜。茎皮和根皮入药。

积雪草别名:崩大碗、马蹄草、老公根(伞形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匍匐,细长,节上生根;叶互生,肾形或圆形,长1~3 厘米,宽1.5~5厘米,基部深心形,边缘有钝锯齿,无毛或疏生柔毛;掌状脉5~7条,两面隆起;叶柄长2~15厘米,基部鞘状,膜质。伞形花序2~4个聚生于叶腋,长0.2~1.5厘米,每个有花3~6朵,紫红色,花梗极短。双悬果扁圆形,长2~3毫米,每侧有纵棱数条,棱间有隆起的小横脉相连。

产地: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生境:喜生于草地、田边、沟旁等阴湿处。

食用方法:四季皆可采摘嫩茎叶,开水中煮5~10分钟,用清水漂洗,挤去汁水,即可炒食,略有苦味(煮过的水可作饮料,有清热作用)。

鸭儿芹别名:鸭脚板(伞形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高30~90厘米,其叉状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三出,三角形,宽2~10厘米,中间小叶菱状倒卵形,长3~10厘米,侧生小叶斜卵形,边缘都有不整齐的锐尖重锯齿,有时2~3浅裂;叶柄长5~17厘米,本部成鞘,抱茎;茎上部的叶无柄.小叶披针形,复伞形花序,疏松,不规则:总苞片和小总苞片各1~3枚,条形。早落;伞辐2~7,斜上;小伞形花序有花2~4,花梗细而直立,极不等长;花瓣长卵形,白色。双悬果条状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5~6.5毫米,宽l~2毫米。

产地:长江以南各省区,河北雾灵山也有,但不多见。

生境:林下阴湿处,常成片生长。

食用方法:4~6月采嫩苗或嫩茎叶,炒食或开水烫后拌食,质地柔嫩,味道清香。

水芹别名:水芹菜(伞形科)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全株无毛。景下部匍匐,节处生须根及匍匐枝,茎上部直立,分枝,具4~5锐棱,中空。叶片1~2回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5~15毫米,有短柄或无柄,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尖锯齿,稀呈深裂状;叶柄长7~15厘米,基部鞘状,抱茎。复伞形花序有长梗,常与叶对生,无总苞片,伞辐7~18,不等长;小伞形花序约有20朵花:小总苞片5~10,条形;花瓣5,白色。双悬果椭圆形,长2.5~3毫米,果棱隆起,侧棱较背棱稍宽,木栓质。

产地:几遍全国各地。

生境:生低湿地或浅水沟边,偶有栽培作蔬菜。

食用方法:从春至秋采嫩苗或嫩茎叶,炒食或用开水烫后凉拌吃,风味很好。

其他: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毒芹Cicuta virosa L.有剧毒,人畜误食往往致死,其生长环境与水芹相同,幼苗的叶形也与水芹近似,应特别注意识别。易于区别之点是水芹的茎和叶柄都有锐棱,而毒芹的茎和叶柄圆简形,中空,有细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