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哔哩哔哩发布2024香港内部正版大全:三国全史(六):曹孙刘势均力敌,尔虞我诈达到巅峰的相关内容

拿下汉中后,曹操个人事业到达了顶点,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二岁,已到人生暮年的他,仍未放弃对名望的追求。此前曹操已经被封为魏公,并组建了自己的朝廷。对此曹操并未觉得满意,于是暗示汉献帝应该封他为王。

汉朝一直有异姓不得称王的祖制,因为异姓王曾给汉朝带来了多次灾难。如果加封曹操为王,就要打破祖制。汉献帝内心极不情愿,不过他没有选择,要想保命,就得任曹操摆布。公元216年五月,汉献帝下诏册封曹操为魏王。曹操收到诏书后表现的诚惶诚恐,并假装推辞。后来,在汉献帝再三恳求下,曹操假装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魏王称号。这种三辞三让的戏码,一般发生在政权更替前夕,不过曹操只是接受了魏王封号,并未打算将汉献帝取而代之。

已至暮年的曹操,此时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便是谁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曹操这些年在东征西讨的同时,也从未耽误开枝散叶。曹操有明确记载的妻妾多达十五位,有记载的儿子多达二十五人。在曹操众多儿子中,能力突出的主要有曹昂、曹冲、曹丕、曹彰和曹植。

曹昂是曹操的嫡长子,能力比较突出,曹操一直把他当接班人来培养。但曹昂在跟随曹操征讨张绣的时候被杀。此事让曹操悲痛不已。曹操另外一个儿子曹冲,从小就体现出聪颖的资质,大家熟知的典故曹冲秤象就是说得他。不过曹冲年仅十三岁就不幸早夭。除了曹昂和曹冲之外,有能力继承曹操王位的只剩下曹丕、曹植和曹彰。

曹彰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二个儿子,于公元189年出生,曹彰须发天生是黄色,因此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曹彰从小喜欢舞刀弄枪,对读书不感兴趣,他的志向是做一个万人敌的将军。但而曹操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他深知只有匹夫之勇是不能治国的。况且曹彰这些年也没有立下大的军功,让他做接班人也不能服众。久而久之,曹操便将曹彰踢出了接班人之列。

随着曹彰被踢出局,有能力继承曹操位置的只剩下曹丕和曹植。曹丕和曹植属于一母同胞,都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这场夺储之争,不仅仅是兄弟两人的生死对决,也是曹操帐下两个阵营的对抗。曹操帐下名臣云集,有权力的地方就有斗争,在这场夺储之争中,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站在了曹丕一方,杨修、丁仪站在了曹植一方。

陈群属于颍川陈氏,是当世名门大族。起初陈群在刘备阵营做事。后来刘备吕布打败,陈群跑到徐州避难,被曹操收之麾下。曹操建立魏国后,任命陈群为御史中丞,对他委以重任。曹丕知道陈群是一个治世之才,经常登门造访,有意与之交往。经过与曹丕交往,陈群发现他是一个潜力股,遂在夺储之争中站到了曹丕阵营。

曹丕另一位支持者司马懿,祖上非常辉煌。司马懿祖上司马钧是大汉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做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信是颍川太守,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在朝中担任京兆尹。这个官职相当于首都市长,属于实权派。司马防一共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字中都包含一个达字,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字仲达。

关于司马懿的具体经历,在此不过多赘述,因为他的经历非常精彩,后续会以人物志的形式单独讲述司马懿。

生在这样的家庭,司马懿非常明白政治站位的重要性。司马懿在曹操丞相府中任职的时候,与曹丕产生了交集。喜欢结交名士的曹丕认为司马懿是一个大才,便主动与之交好,并主动向司马懿请教各种问题,这段经历使得司马懿与曹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夺储之争到来的时候,司马懿便毫不犹豫的站到了曹丕这边。

吴质和朱铄都是曹操麾下的人才,他们有着极其敏感的政治嗅觉,他们想凭借政治投资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于是加入了曹丕阵营。陈群、司马懿、吴质和朱铄组成了曹丕的智囊团。

反观曹植这边,他的首席智囊杨修出身于东汉著名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他的祖父杨震曾做过太尉,父亲杨彪同样位列三公。杨修的外公是大名鼎鼎的袁术。生在这样的家庭,杨修从小就饱读诗书,而且接触的都是当世名流。加之杨修天资聪慧,杨修成年后被推举为孝廉,开始了仕途之旅。在家族光环和自身能力双重加持下,杨修在官场上一路亨通,后来被曹操征辟为主簿。

杨修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很快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他的做事手段让曹操非常满意。当时,很多人都希望能结交杨修,这其中就包括曹丕和曹植。杨修非常热爱文学,后来与曹植彼此欣赏,结成了好朋友。在夺储之争中,加入了曹植阵营。

曹植的另一位支持者丁仪,出自沛国名门望族,他的父亲丁冲和曹操关系非常好,丁冲是曹操迎接汉献帝的策划者之一,后来被曹操封为司隶校尉。丁冲和曹操两家是世代联姻,曹操原配丁夫人就出自丁家。基于这层关系,丁仪慢慢获得了曹操的赏识,后来征辟他入朝为官。丁仪之所以加入曹植阵营,是因为和曹丕有过一点过节。当初曹操打算将长女嫁给丁仪,继续维持联姻关系。但曹丕认为丁仪眼睛有疾,会影响长公主的幸福,遂力劝曹操不要将长公主嫁给丁仪。后来丁仪得知此事后怀恨在心,在夺储之争中便加入了曹植阵营。丁仪除了自己加入曹植阵营外,还拉拢自己的弟弟丁麋加入曹植阵营。就这样,拥有完备智囊团的曹丕和曹植阵营,开启了夺储之争。

对于曹操个人而言,他更加喜欢曹植多一点,曹植在文学方面造诣极高,而且为人落落大方,很多人都愿意与之结交朋友。而曹丕在治国安邦方面要比曹植强很多,治理国家需要的不是文学造诣,而是执政水平。出于对曹植的喜爱,曹操认为曹植的潜力很大,可以慢慢培养他的执政能力。行事谨慎的曹操并未着急宣布继承人人选,而是打算观察一下。曹操的犹豫不决,给两个阵营提供了斗争的机会。

曹丕知道曹操偏爱曹植,曹丕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扳回劣势,于是找吴质商量对策。此时吴质并不在京城为官,根据当时的规定,地方官员没有受到邀请不能擅自进京。曹丕为了与吴质见面,派人用一个竹篓将吴质载进府中。此事被杨修得知,立马向曹操汇报。曹操得知后大怒,结交朋党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大忌。曹丕可以和京城官员来往,不能私通外官。曹操派人前去调查此事,曹丕不知所措,紧急派人通知吴质两人见面被告密的事情。

吴质得知后,告诉曹丕不要慌,他让曹丕再用竹篓装一些绫罗绸缎,派人偷偷载进府中,就能化解危机。曹丕听了吴质的建议后立马照做,杨修得知此事后立马向曹操告状,请求曹操派人前去抓现行。于是曹操派杨修带兵前去,当杨修满怀欣喜的从曹丕院子里搜出竹篓时,发现里面都是一些绫罗绸缎。曹丕趁机向曹操诉苦,声称有人故意构陷自己。此番交锋曹丕赢得了胜利。

此番胜利并未减少曹操对曹植的喜爱,此后曹彩又对他们两人进行了几番考验,彼此之间各有胜负,双方阵营的谋士在这场斗争中体现出极高的水平。这场斗争也让曹操看得眼花缭乱,一时间陷入了幸福的烦恼。曹操发现两个儿子各有所长,谁也没有体现出绝对的优势。后来曹操给大臣们下了一道密令,看看他们对立储的态度。

其中尚书崔琰和尚书仆射毛玠都劝曹操应该立嫡不立贤,毛玠拿袁绍的例子来警示曹操。袁绍死后,袁氏集团之所以会发生内斗,根本原因就是袁绍废长立幼。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从亲疏层面来看,崔琰要和曹植更加亲近,即便如此他还是力主立嫡长子。

崔琰和毛玠的劝谏改变了曹操一些想法,但他打心底里还是喜欢曹植。曹丕也察觉出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为了争取立储的机会,曹丕找到了贾诩,咨询他的意见。前面说过,贾诩是三国第一毒士,对人性的察觉以臻至化境。但贾诩是半路投奔的曹操,所以他行事非常谨慎,从来不主动结交其他官员,以免引起曹操的误会。

在册立继承人这种大事上,贾诩更不会过分插手,但面对曹丕的请教,他又不能拒绝,如果将来曹丕继位,贾诩会因为此次拒绝而受到打压。

贾诩告诉他只需要精进自身的能力,磨炼自身的性格即可。贾诩是在暗示曹丕,让他在权斗的同时,别忘了保持进步。贾诩知道曹操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最终曹操会从国家利弊角度出发来册立继承人,而国家需要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曹丕听懂了贾诩的点到为止,他在精进自身的同时,还不断收买曹操身边的人,让他们适时地在曹操身边为其说好话。最高级的权谋斗争也少不了最朴素的方式,曹丕收买人为其说好话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卫曹丕说话的人越来越多,曹操也开始对他有了好感,这让曹操变得更加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曹操准备向贾诩请教,曹操深知贾诩的能力,他一定能给出答案。

面对曹操的询问,贾诩三缄其口,曹操知道他的顾虑,便放下身段,恳求他能给出一些建议。在曹操的恳求下,贾诩拿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例子提醒曹操,袁绍集团和荆州刘表集团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废长立幼,听完贾诩的暗示后,曹操彻底释然了。

后来曹植闯了一次大祸,直接让曹操下定了决心立曹丕为储。有一次曹植和他的朋友们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们驾车硬闯皇宫的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帝举行大典的时候用的专属通道,对此曹操都不敢触犯这个禁忌。曹植此举让曹操大为震怒,这充分暴露了曹植在政治方面的不成熟,也给世人留下了足够的话柄。按照律例,曹植的这种行为会被处以斩首,虽然曹操没有杀掉曹植,但也将其贬出京城,安排到地方上为官。随着曹植被贬,这场夺储之争以曹丕获胜落下了帷幕。

公元217年十月,曹操立曹丕为魏国的太子,正式确定了曹丕接班人的身份。曹丕的胜利,是一个阵营的胜利,在这场夺储大战中,以司马懿、吴质为代表的谋士集团,完全碾压了以杨修、丁仪等人为代表的文人集团。

政治斗争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绝不是卖弄文墨的文人能够驾驭了的。历史上以非嫡长子身份上位的皇帝很多,但这些人都有非同寻常的手段,而曹植不具备这种手段,这也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继承人。在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中,自视清高的曹植集团想要做一股清流,其结果只能是惨败。

确定完接班人之后,曹操便开始为曹丕继位扫清障碍,曹丕最大的障碍就是曹植集团。为此曹操以违反着装令为由杀掉了曹植的妻子崔氏。杀掉崔氏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曹操又杀掉了杨修。

关于杨修之死众说纷纭,大家熟知的原因是杨修在曹操行军打仗的时候扰乱军心,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是杨修选错了阵营。如果曹植在夺储之争中胜出,杨修会凭借自身才华青云直上,可惜的是曹植败了,杨修的才华不再是他的杀手锏,而是催命符。从日后曹丕登基后清算丁氏家族的力度来看,即便曹操不杀杨修,也会死于曹丕之手。

有人为杨修的死感到惋惜,杨修身处三国最高政治舞台,应该明白政治斗争的危险性。如果他意识不到这种危险性,说明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如果意识到危险后仍然参与其中,就要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总而言之,要么别蹚浑水,既然蹚了浑水,就不要喊冤。

曹植作为一个政治斗争失败者,在曹操在世时仍能活得优哉游哉,在曹操的呵护下,没人敢伤及他分毫。但曹操病逝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曹丕对曹植集团进行了大肆清洗,当初为曹植积极出头的人,大多数都没得到善终。曹植本人也遭到了软禁。

不过政治上的失意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巅峰,在软禁期间,他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从名留青史的角度来看,曹植获得的名望丝毫不逊于曹丕,这也许就是人生际遇的有趣之处。

就在曹操解决完接班人问题的同时,刘备集团也在进行一场大的谋划,公元217年十月,法正给刘备献了一条计策。法正表示,曹操拿下汉中后并非不想图谋益州,之所以率兵北还一定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否则以曹操的智谋和野心,一定会顺势南征。虽然曹操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汉中,但他们两人的能力不足以守住汉中。法正力劝刘备应该起兵北伐拿下汉中。只要能拿下汉中,就能占据绝对主动权,进可以北上匡扶汉室,退可以继续据险而守,保益州不失。

刘备觊觎汉中已久,之所以迟迟不出兵,是担心自己兵力不足以拿下汉中。如今刘备集团已经兵强马壮,他决定抓住机会谋取汉中。就在刘备进攻汉中之时,曹操的大后方出现了叛乱。公元218年正月,留守在许都的金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等人发起了一场推翻曹操的行动。这些人都是汉室旧臣,蒙受汉室恩典,他们见证了曹操从权臣到自立门户的全过程。他们害怕东汉帝国被曹家篡取,决定伺机推翻曹操。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动手,是因为刘备大举讨伐汉中,曹操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汉中战事上,无暇顾及许都这边。此时汉献帝仍然在许都,只要杀掉替曹操管理许都的亲信王必,然后再与刘备取得联系,里应外合诛杀曹操。

尽管这场叛乱计划了很久,但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只有一腔热血,缺乏可执行的方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败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曹操一怒之下将参与叛乱的人员诛杀三族。

此次事件虽未对曹操的统治造成任何威胁,但让曹操明白朝堂之内仍然有人对他心怀杀机。他在前往汉中之前,重新把许都官场肃清了一遍,直到确保大后方完全安全,才起兵前往汉中。此时的刘备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手下名将如云,为此刘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麾下大将有赵云、黄忠等人。另一路由张飞和马超率领。两路人马同时对阳平关和武都发起进攻。

在这次战争中,曹操让曹休随军出征,并把他安插在重要岗位,有意提拔培养他。曹操的识人能力是一流的,曹休得到曹操的信任后不负所托,他率领大军与张飞展开了正面交锋,并一举打退了张飞和马超。曹休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常出色的指挥才能,曹休的表现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

与刘备交锋首战告捷,并未让曹操兴奋多久,就在曹操讨伐汉中的同时,北方乌桓发生了叛乱。之前曹操远征乌桓,并征服了他们,双方一直保持着边境稳定。后来乌桓内部出现了政权更替,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他们不再臣服于曹操。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四岁,远征乌桓对他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几经思索后,曹操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曹彰挂帅前去征讨乌桓。这也是曹操的良苦用心,希望曹彰能借此积累战功,以后可以在朝堂上立足。

曹彰最终不负所托,他用一场大胜回报了父亲的信任。此番曹彰远征乌桓,穿越千里沙漠,驱逐戎狄,建立了不世功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曹彰胜利归来后,曹丕事先为其接风洗尘,他在席间嘱咐曹彰,面见父亲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低调,把功劳归给将士们,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父亲的赏识。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曹丕的政治成熟度要比曹彰、曹植高太多,这也是他能成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曹彰按照曹丕的指示去做,最终收获了曹操的高度夸赞。解决完乌桓危机后,曹操开始把全部精力放在汉中上面。刘备得知曹操解除了乌桓危机后,便加快了攻城力度。为了一举拿下阳平关,刘备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

阳平关是一块硬骨头,当年曹操都没有信心能拿下阳平关,后来靠运气才侥幸得手。此时驻守阳平关的守将是夏侯渊,他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会再让运气发生在刘备身上。为了拿下阳平关,刘备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正面攻击。这场战斗打得极其惨烈,刘备的士兵虽然非常英勇,奈何阳平关过于险要,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仍未撼动城池分毫。刘备眼见攻城无望,十分不甘的选择了撤军。

攻打阳平关无果后,刘备又派兵前去袭击马鸣阁道,试图切断曹军的粮道。结果被驻守马鸣阁道的徐晃杀得大败。接连两次大败,让刘备损失了大半兵马,情势比较危机。为了补充军力,刘备写信给诸葛亮让其派兵前来支援,诸葛亮不敢大意,紧急派人前去支援刘备,诸葛亮的及时支援,让刘备躲过了一次危机。此后刘备调整了作战策略,他暂时放弃攻打阳平关,准备在定军山安营扎寨。

此番调整让刘备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随后在与夏侯渊的交锋中大获全胜。值得一提的是,黄忠在此次战役中成功斩首夏侯渊,从而一战名扬天下。夏侯渊作为曹军在汉中地区的最高统帅,他的死让曹军陷入一片混乱。后来在行军司马郭淮的支持下,张郃接过了夏侯渊大旗,成为汉中地区最高统帅,率兵继续与刘备纠缠。郭淮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在他的帮助下,曹军和刘备暂时形成了均势。曹操得知张郃不能与刘备长期抗衡,一旦张郃失败,汉中就会失守。为了保险起见,曹操决定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刘备。

之前一直被曹操压制的刘备,此时也不再惧怕曹操。他直言不讳的跟手下将领说,即便曹操亲自前来,也阻止不了他们夺取汉中。为了拿下汉中,刘备几乎动员了益州所有军民。有能力打仗的壮丁到前线,老少妇孺在后面负责粮草转运。曹操也知道汉中的重要性,此次前来也是倾巢出动,汉中之战关乎两个阵营的生死存亡,谁也不敢大意。

为了求稳,刘备并未主动出击与曹操寻求决战,而是坚守不出,试图消耗曹操的粮草,用持久战的方式拖垮曹军。为了截断曹操的粮道,刘备命黄忠和赵云前去阻截曹军的运粮兵,赵云在探查敌情的时候遇到了外出执行任务的曹军,这是一场事先没有准备的遭遇战,赵云身边仅有十几人,而对面的曹军有数千人,赵云很快被曹军包围,面对这种突发情况赵云并未失去方寸,而是凭借骑兵的优势突围成功,并将曹军引致自己的大营。此时赵云营中已经空空如也,但他命令士兵们撤掉防御设施,给曹军制造一种引诱他们上套的假象。

曹军见赵云营地城门大开,感觉其中有诈,遂不敢强攻,几经考量后选择了撤军。待曹军撤退,赵云命人擂鼓,并发出冲锋的命令。赵云此举让曹军以为自己中了埋伏,已经深陷埋伏圈,情急之下,曹军选择紧急撤退。由于撤退过程比较慌乱,加之赵云在后方虚张声势,曹军内部一年大乱,相互之间出现了踩踏,还有一大批人被淹死在江中。

此役,赵云没用多少兵力就将曹操大军打得溃败。加上此前的定军山之战,刘备已经对曹操接连取得胜利,反观曹军这边,接连失利让军队士气低落,加之军队长途作战,士兵们产生了思乡之情,厌战情绪越来越强烈。曹操一时之间找不到大败刘备的方法,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曹操选择了退兵,将汉中拱手相让。在退出汉中之前,曹操下令将汉中百姓全部迁移走,剩下的房屋一把火烧掉,给刘备留下了一块空地,最大化减少损失。确定完退兵之策后,公元219年五月,曹操率兵回到了长安。

这场决定两个阵营命运的汉中之战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而是在小范围内进行博弈,各个将领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将军事战斗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此战过后,刘备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汉中,此时的刘备已经达到了事业巅峰。

事业上的成功让刘备欣喜不已,欣喜之余,他开始考虑如何让跟随自己的人继续保持忠诚。这些人之所以跟随刘备东征西讨,最终目的是为了封侯将相,裂土为王。就像是现代的创业公司一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上市套利。否则人心就会涣散。此时摆在刘备面前的上市之路就是称王。

刘备是非常愿意称王的,一来能满足大家的利益,二来也是对自己多年奋斗的一个肯定。不过刘备对称王一事比较谨慎,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追求名利之人,这种心理说白了就是又当又立。刘备身边的谋臣看穿了刘备的心思,他们引经据典来证明刘备是天生王命,称王是为了顺应天意,不称王则是逆天而行。最后刘备以一种不得已的姿态戴上了王冠。

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这一年刘备五十九岁。完成了封王仪式,刘备便开始对跟随自己的人进行封赏,他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法正被提拔为尚书令和护军将军。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位列四方将军之首,并给予他持假节钺的特权。所谓的假节钺,是指一种象征权力的物品,持有这种物品就可以代替君王行使生杀大权,不用单独向君王汇报。刘备给予关羽这种特权,算是对他的充分肯定。而假节可以诛杀触犯军令的人。

刘备另外一位结拜兄弟张飞被封为右将军,假节。

马超被封为左将军,假节。以马超的战功尚不足以得到这样的封赏,但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名望极高,重赏马超是为了拉拢西北地区的人心,实际上是出于战略层面考虑。

老将黄忠因为战功卓越,被封为后将军。后将军属于四方将军的范畴,和关羽同一个级别。得知黄忠得此封赏后,诸葛亮担心关羽会因此不高兴,导致内部出现矛盾,于是建议刘备降低黄忠的封号。

此事被刘备否定,黄忠在刘备起兵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上了年纪,但仍然冲锋在前线,刘备对此十分赏识,他认为黄忠配得上这些待遇,便没做改动。

刘备另外一名追随者赵云没有得到晋升,依然是翊军将军。赵云在三国读者心中的分量很高,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实际上赵云更多的是担任刘备的护卫工作,虽然也立过大功,但无法与他人相比,刘备也只能将其放到这个位置。

封赏完嫡系,刘备对益州本地利益群体也给予了封赏,此举是出于政治层面考虑,是为了平衡各方面利益。结束完封赏后,刘备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汉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刘备让魏延驻守汉中,说明他已经把魏延当成的心腹。魏延在上任之初受到了很多质疑,不过后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完全配得上这个职位。在封赏结束之后,刘备宣布刘禅为王太子,是他的唯一接班人。

得到封赏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是,但镇守荆州的关羽却非常不悦,当他得知黄忠与他平起平坐后,勃然大怒。关羽自恃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这些年将荆州打理的非常不错,因此变得心高气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连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人都要给关羽戴高帽。刘备提前预料到了关羽会不高兴,为此他派费祎前去给关羽送任命文书,希望费祎能平息关羽的情绪。费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在费祎的安抚下,关羽打消了怒气,接受了黄忠与他平起平坐的事实。

尽管关羽接受了与黄忠平起平坐的事实,但他心里对此还是非常介意的,为了证明自身能力,关羽决定趁曹操退回长安之际征讨襄阳和樊城。襄阳和樊城也是战略要地,如果能拿下此地,就能为刘备一统天下打下基础。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决定攻打襄阳和樊城,在出兵之前,他命令麋芳和傅士仁驻守江陵和公安,负责关羽大军的粮草。一切准备就绪后,关羽开始了北伐。

驻守樊城的大将曹仁,眼见关羽大军压境,便紧急向曹操求救。曹操派大将庞德前去救援。庞德是一员猛将,在与关羽争斗的过程中射伤了关羽的额头,此事在两军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曹军因此士气大振,而关羽的士兵则开始害怕庞德,关羽为此恼羞成怒,发誓一定要除掉庞德。

庞德先拔头筹后,曹仁紧接着开始排兵布阵,他让于禁和庞德领兵驻扎在樊城北边十里之外,以掎角之势来抵抗关羽。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仁的这番部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彻底打乱。

八月正是江南雨季,恰巧当时那场雨下得异常大,整个樊城全都被浸泡在水里。荆州水军常年在这种环境里训练,非常适应这种状况。而来自北方的曹军饱受雨水侵蚀之苦。关羽见机发起了猛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于禁的队伍。并俘虏了三万多人,主将于禁也被关羽活捉。

随着于禁被活捉,曹军败局已定,但庞德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继续命令士兵向荆州水军射箭。没过多久,曹军的弓箭全部用完,此时的庞德已经杀红了眼,拿着武器冲到前线和荆州士兵厮杀。只是这种抵抗是非常徒劳的,除了感动自己之外,对改变战局起不到任何作用。最终庞德被关羽活捉。

关羽一生和很多名将交过手,但是向庞德这边性情刚烈、宁死不屈的人还是少数。活捉庞德之前,关羽发誓要杀掉庞德报一箭之仇。几番交手下来。关羽非常欣赏庞德,打算劝降为自己所用。但庞德已经抱定必死之心,坚决不投降,关羽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将其处死。

这种万丈豪情是大家喜欢三国的原因之一。曹操得知庞德的事迹后,十分悲痛。他没想到于禁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随着庞德战死、于禁被活捉,襄阳、樊城一带的防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襄樊被攻破,曹操将会失去在南方的根据地,再也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尽管襄樊二城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但襄阳凭借坚固的城防守住了关羽的进攻,并未被攻破。关羽见襄阳城防牢固,便派人到曹军大后方策反山贼,这招策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各地山贼纷纷诛杀当地官员来响应关羽,拿下襄樊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此时关羽的势力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直接对许都形成了威胁。此时关羽的风头一时无两,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

就在关羽如日中天之时,江东集团感觉到了威胁,如果任凭关羽继续打下去,刘备集团就会压过江东集团一头,这是孙权不能容忍的,为了制衡刘备集团,孙权打算和曹操联手转攻刘备。所以当曹操抛来橄榄枝提出联手对付关羽的时候,孙权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同意。

鲁肃死后,吕蒙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江东集团的大都督。在行事方面,吕蒙的风格和鲁肃截然不同。之前在讨还荆州问题上,吕蒙一直主张用武力来解决,如今他成为了大都督,当即向孙权提议对关羽用兵,在孙权的支持下,吕蒙制定了一个偷袭荆州的计划。

抛开阵营之间的博弈,孙权和关羽之间是存在个人恩怨的,此前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亲,希望关羽能将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实现两家联姻,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但关羽自视甚高,看不起孙权,并当着江东使者的面说犬子焉能配虎女。此举让孙权非常生气。关羽的傲慢让孙权记恨在心,也为关羽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吕蒙和关羽作为邻居,经常打交道,吕蒙深知关羽的性格缺陷,并打算加以利用。为了让关羽不再后防线上屯重兵,吕蒙和孙权上演了一出双簧。吕蒙称病辞去了都督之位,假装回建业老家养病,实际上是在密谋夺取荆州之事。吕蒙在临行前举荐陆逊顶替自己的位置。关羽听闻吕蒙辞职的消息后,便派人去打听虚实。当他得知吕蒙的确回到建业老家,顶替他的陆逊还是一个无名小辈时,顿时喜上心头,便没有在大后方部署重兵。

陆逊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关羽灌迷魂汤,他给关羽写了一封溜须拍马的信,信中盛赞他的英勇无敌。关羽非常喜欢听这些溢美之词,陆逊此举让关羽进一步放松了警惕。

此时正值关羽围困樊城的关键时期,关羽见江东集团处处跟自己示弱,便将大部分兵力调往前线,这个大后方几乎没有设防,这一切被远在建业的吕蒙看在眼里。不过此时的江东集团仍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需要曹军在前线牵制关羽,如果曹军选择撤退,夺取荆州的计划也会泡汤。恰巧曹军主帅曹仁已经有了退兵之心,他觉得曹军士气低落,很难抵挡关羽的大军,不如放弃樊城,拯救士兵们的生命。

曹仁的想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但有一个人表示坚决反对,此人就是满宠。满宠是东汉末年的酷吏,以执法严明而著称,他长期跟随曹操作战,深得曹操的作战精髓。他告诉曹仁,关于已经围困樊城数月,粮草逼近枯竭,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关羽必然会撤军。满宠还提醒曹仁樊城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如果放弃樊城,相当于把黄河以南都让给了关羽,这对曹魏集团大为不利。

在满宠的力劝下,曹仁放弃了弃城而逃的想法,选择了坚守。随后曹仁抵挡主流关羽几波进攻,为争取援兵赢得了时间。后来曹操下令让徐晃从宛城前去支援樊城,没过多久,曹操又亲自率军抵达了摩陂驻军,此处距离樊城不远,可以根据前方战况随时调兵遣将。

徐晃得到救援樊城的命令后,他一边与关羽在外围周旋,一边派人到通知樊城里的曹军,让他们知道援军已到,不要放弃抵抗。后来徐晃遵照曹操的旨意,把孙权联合曹操准备偷袭荆州的事情告诉了关羽。关羽得知消息后半信半疑,他害怕孙权偷袭荆州,但又不甘心从樊城撤军,毕竟樊城已经是嘴边上的肉,此时撤军回防就等于前功尽弃。

经过一番思量后,关羽决定赌一把,他不相信孙权有胆量和刘备撕破脸皮,于是继续围攻樊城。关羽这种好大喜功的心理正中孙权下怀,当他得知关羽继续围攻樊城时,当机立断下令偷袭荆州,这次军事行动也被称为白衣渡江。公元219年闰十月,孙权让吕蒙做先锋率领船队进攻荆州。为了避人耳目,吕蒙命人把战船伪装成商船,他们成功避开了荆州水军的巡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掉关羽设在湘江沿岸的哨所,直奔荆州大本营。拿下荆州大本营后,吕蒙派人前去游说公安守将傅士仁,江陵守将麋芳。

关羽北伐之前,对麋芳和傅士仁的这次人事安排堪称一个败笔。关羽此前一直看不起这二人,经常在言语上侮辱他们,如今把运输粮草的任务交给他们二人,显然是欠缺考虑的。粮草是前线军队的生命线,一旦粮草供应不上,军队就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麋芳、傅士仁在吕蒙的劝说下,没有经过太多考虑就选择了投降,他们二人投降后,关羽的后方粮草遇到了危机。为了阻断刘备前来救援,陆逊率军一路攻城拔寨,破掉了益州和荆州之间的哨所,彻底阻断了刘备沿江而下前来救援关羽。没过多久,江东集团就重新占领了荆州的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关羽经营多年、引以为傲的大后方被江东集团破掉了。

曹军得知荆州沦陷的消息后,逐渐看到了希望,徐晃的援军到达樊城附近时,当即与关羽大军展开了一场厮杀。士气正盛的曹军把左顾右盼的关羽打得溃败,关羽见状不妙,只得下令撤军。不过关羽并未打算放弃襄樊二城,他将船只停在江面上,准备休整一番后卷土重来。就在此时,荆州沦陷的消息传到了关羽这里,得知荆州失守后,关羽十分懊恼,心情犹如百爪挠心一般难受。

他本以为孙权没有胆量撕毁孙刘两家的约定,因此将全部兵力压在攻打樊城和襄阳上面,试图建立不世之功。这种好大喜功的心理彻底麻痹了关羽,以至于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行军打仗讲究谋定而后动,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如果非要破釜沉舟,那就得速战速决,切不可把战事周期拉长。

反观关羽,在摸清孙权底牌之前就将赌注全部押在一处,这显然是兵家大忌。即便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应该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斗方式,而关羽在攻打襄樊上面浪费了太多时间,把闪电战打成了拉锯战,使得自己泥足深陷,被带入到对方的节奏中。此刻关羽才明白,拿下襄樊已经没有希望,他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撤退,不过此时的关羽已经退无可退,穷途末路之际,他派人联系吕蒙。希望两家能重归于好。

对于关羽派来求和的使者,吕蒙并未拒绝,但也没有表示同意,得不到准确答复的关羽,只能一路向西逃亡。在逃亡途中,将士们见关羽大势已去,要么投入孙权阵营,要么半路逃走做了逃兵,当关羽逃至麦城时,仅剩一部分残兵跟随在他左右。

孙权不像把关羽往死里逼,当他知道关羽退至麦城时,派人前去招降。在三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伤及对方阵营高级将领的性命。一来是害怕引起对方的疯狂反扑,而来可以用高级将领来交换利益。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刘备集团的首脑之一,只要举手投降,孙权不仅不会伤他性命,还会把他当做座上宾好好招待。但关羽没有答应向孙权投降,而是一边与孙权和谈,一边伺机逃跑。这让孙权逐渐起了杀心。

关羽之所以没选择投降,是因为上庸距离麦城仅三百多里远,上庸守将是刘备是义子刘封和将军孟达。如果刘封能够率兵前去支援,就能帮助关羽解围,起码能保住性命安全。当初关羽被刘备赏赐持假节钺,这意味着关羽能够以刘备的名义调刘封等人率兵来救。可面对关羽的求助,刘封选择了拒绝。

刘封之所以拒绝关羽,是因为平日里关羽看不起刘封等人,经常在言语上讥笑他们。在关羽意气风发时,没人敢忤逆关羽的行为。这让关羽形成了一个错觉,他觉得刘封一定会前来相救。但刘封并未打算前去营救,而是作壁上观,等着看关羽自生自灭。眼见刘封不肯来救,关羽心灰意冷,他不再寄希望于别人,而是组织残兵准备突出重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命人悄悄打开城门,趁江东士兵不注意杀出一条血路,暂时离开了麦城,开始了逃亡生涯,曾经不可一世的将军,被一群士兵追得如丧家犬。当关羽逃至漳乡时再次被江东士兵包围,此时关羽仅剩下十几个人陪伴左右,在重重包围下,江东士兵最终将其生擒,与关羽一同被擒获的还有关羽的儿子关平。

当关羽父子被送至孙权跟前时,关羽仍保持着威严,并未对其卑躬屈膝。面对孙权的劝降。关羽不愿意背叛刘备,再次拒绝。孙权见劝降无望,于是决定斩草除根,下令将关羽父子斩首。至此,一代武神关羽结束了生命。

关羽的死,使三足鼎立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是江东集团,他们以损失最少的兵马,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曹操尽管失去了七万多士兵,但从长远来看,除掉了关羽这个心腹大患,同时破坏了孙刘联盟,也算是一种一场小胜。而最大的输家毫无疑问就是刘备集团。此役不仅仅失去了荆州,还失去了关羽这员大将。

关羽的死,归根结底是由于自身性格缺陷导致的,他的错误行动,也让诸葛亮在隆中对制定的宏伟蓝图彻底泡汤。

斩杀关羽后,孙权命人将关羽的头颅装在盒子里,派人快马加鞭送到千里之外的洛阳,说是按照曹操的指示完成了任务,并以臣子的身份劝说曹操称帝。孙权此举是想把刘备的怒火转移到曹操身上,而曹操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他一眼便看穿了孙权的计谋。

孙权劝曹操称帝,是想让曹操成为众矢之的,一旦称帝,天下各路诸侯就有充足的借口前来讨伐他,即便是在曹魏集团内部,也会有人想除掉曹操。在东汉政权尚且存在的情况下,一旦称帝,就相当于篡权,就要接受万世骂名。曹操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但不是一个傻子。

面对孙权给他挖的坑,曹操应对的很从容,他首先拒绝称帝,然后命人将关羽以王侯之礼厚葬,此举是在告诉刘备,关羽不是他杀的,他之所以收下关羽的首级,是因为按照礼制,不能将关羽的首级送回江东。

公元220年正月,自感时日无多的曹操召集群臣前来相见,对身后事做了一番安排,没过几天便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曹操是华夏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即便时至今日,关于曹操的评价都没有统一起来,这说明曹操建立的功业太大了,同时也说明曹操得罪的人太多了。从帝王统治角度来看,曹操从围剿黄巾军开始,一路擒杀吕布,歼灭袁绍、袁术,远征乌桓,平定辽东。曹操为自己的政治集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换言之,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无所不用其极,手段非常残忍,甚至有过多次屠城经历。这些都是曹操被诟病的地方。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始终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没有必要做到统一性,这样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历史是活跃人们思想的,大家通过读历史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强行统一认知,就会把历史变成统治的工具,历史就会失去本身的借鉴意义。